含尸字的成语大全

尸字的常见组词有:流血浮尸、横尸遍野、走骨行尸、堆垛死尸、尸鸠之仁、尸禄害政、尸禄素食、尸利素餐、血海尸山、尸位病民、伏尸流血、掘墓鞭尸、以泽量尸、行尸走骨、碎骨粉尸、素餐尸位、借尸还阳、尸山血海、尸禄素餐、尸禄素飡、尸居龙见、尸鸠之平、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宁为鸡尸,不为牛从、宁为鸡尸,无为牛从、走肉行尸、行尸走肉、五马分尸、尸位素餐、碎尸万段、尸横遍野、三尸暴跳、尸居余气、三尸五鬼、马革裹尸、马革盛尸、借尸还魂、谏尸谤屠、鸡尸牛从、裹尸马革、焚尸扬灰、尸、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尸字相关信息

  • 拼音shī
  • 部首
  • 总笔画3画
  • 统一码5C38
  • 五笔NNGT
  • 仓颉S
  • 郑码XM
  • 四角77207

尸shīㄕˉ 死人的身体:~体。~骸。僵~。借~还魂。 〔~位〕空占着职位而

含尸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尸山血海 拼音 shī shān xuè hǎi 注音 ㄕ ㄕㄢ ㄒㄩㄝˋ ㄏㄞˇ 解释 形容杀人之多。 出处 《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例子 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东西南北四大营已杀成了一片尸山血海。” 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 尸山血海是贬义词。 繁体 屍山血海
碎尸万段 拼音 suì shī wàn duàn 注音 ㄙㄨㄟˋ ㄕ ㄨㄢˋ ㄉㄨㄢˋ 解释 极言对罪大恶极者予以严厉的惩罚。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林冲喝道:‘你这个害民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 例子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八回:“老贼当碎尸万段!”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严厉的惩罚。 感情 碎尸万段是中性词。 繁体 碎尸萬段 近义 千刀万剐 英语 tear somebody limb from limb(cut somebody to pieces)
尸利素餐 拼音 shī lì sù cān 注音 ㄕ ㄌ一ˋ ㄙㄨˋ ㄘㄢ 解释 尸:居位;尸利:受禄而不尽职;素餐:不劳而坐食。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出处 《孔丛子·论势》:“尸利素餐,吾罪深矣。” 例子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赧王56年》:“言不当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禄,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自谦等。 感情 尸利素餐是贬义词。 繁体 尸利素飱 近义 尸位素餐、尸禄素餐、尸禄素食 英语 feast at the public crib(
尸禄素餐 拼音 shī lù sù cān 注音 ㄕ ㄌㄨˋ ㄙㄨˋ ㄘㄢ 解释 亦作“尸禄素飡”。谓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出处 汉·刘向《说苑·至公》:“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贪欲无厌。” 例子 宋·王禹偁《让西京留守第二表》:“述度德量力之心,减尸禄素餐之咎。”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自谦等。 感情 尸禄素餐是贬义词。 繁体 尸禄素飱 近义 尸禄素食、尸利素餐、尸位旷职 英语 enjoy the emolument of office without merit
行尸走肉 拼音 xíng shī zǒu ròu 注音 ㄒ一ㄥˊ ㄕ ㄗㄡˇ ㄖㄡˋ 解释 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行尸:会走动的尸体。 出处 晋 王嘉《拾遗记 后汉》:“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例子 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强大的侵略者,都只不过是一群徒有虚表的行尸走肉而已。(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 正音 “行”,不能读作“háng”。 辨形 “尸”,不能写作“师”。 辨析 行尸走肉和“酒囊饭袋”;都指庸庸
尸横遍野 拼音 shī héng biàn yě 注音 ㄕ ㄏㄥˊ ㄅ一ㄢˋ 一ㄝˇ 解释 尸:尸体;横:杂乱;遍:到处。尸体布满四野;形容死人极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例子 激烈的战斗结束后,敌军尸横遍野,损失惨重。 正音 “横”,不能读作“hèng”。 辨形 “遍”,不能写作“偏”。 辨析 尸横遍野和“血流成河”;都有“死人极多”的意思。但尸横遍野偏重于尸体极多;“血流成河”偏重于流血极
谏尸谤屠 拼音 jiàn shī bàng tú 注音 ㄐ一ㄢˋ ㄕ ㄅㄤˋ ㄊㄨˊ 解释 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出处 唐 柳宗元《天对》:“幽祸挐以夸,惮褒以渔。淫嗜筏杀,谏尸谤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无济于事。 感情 谏尸谤屠是中性词。 繁体 諫尸謗屠
裹尸马革 拼音 guǒ shī mǎ gé 注音 ㄍㄨㄛˇ ㄕ ㄇㄚˇ ㄍㄜˊ 解释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出处 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例子 明·邵璨《香囊记·分歧》曲:“还须上万言策,拚取微躯,裹尸马革。” 用法 作宾语;指将士战死沙场。 感情 裹尸马革是中性词。 繁体 裹尸馬革 近义 马革裹尸、马革盛尸 英语 death under shield
素餐尸位 拼音 sù cān shī wèi 注音 ㄙㄨˋ ㄘㄢ ㄕ ㄨㄟˋ 解释 素餐:白吃饭;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出处 《尚书 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汉 王符《潜夫论 思贤》:“虚食主禄,素餐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骄奢,破败而不及传世者也。” 例子 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今诸臣皆素餐尸位,致使豺狼遍野而上不知,安用谏官为哉?”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白吃饭不干活。 感情 素餐尸位是
尸禄害政 拼音 shī lù hài zhèng 注音 ㄕ ㄌㄨˋ ㄏㄞˋ ㄓㄥˋ 解释 尸禄:受禄而不尽职。受禄而无作为,有害政事。 出处 《晋书·刘颂传》:“贤能常居位,以善事訚劣,不得以尸禄害政。”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官场等。 感情 尸禄害政是贬义词。 近义 尸位病民
尸居龙见 拼音 shī jū lóng xiàn 注音 ㄕ ㄐㄨ ㄌㄨㄥˊ ㄒ一ㄢˋ 解释 居:静居;见:出现。静如尸而动如龙。 出处 《庄子 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动态和静态。 感情 尸居龙见是中性词。 繁体 尸居龍見
碎骨粉尸 拼音 suì gǔ fěn shī 注音 ㄙㄨㄟˋ ㄍㄨˇ ㄈㄣˇ ㄕ 解释 比喻把事物彻底打碎、摧毁。 出处 《诗刊》1978年第3期:“八十年前腐朽的中国,用浓黑的幕布迎接了您,哪知道迎来的是这样一位巨人,他将挥起铁拳把旧世界打个碎骨粉尸。”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碎骨粉尸是中性词。 繁体 碎骨粉屍 近义 粉身碎骨 英语 be ground to dust
尸位病民 拼音 shī wèi bìng mín 注音 ㄕ ㄨㄟˋ ㄅ一ㄥˋ ㄇ一ㄣˊ 解释 尸位:居位而不做事。占着职位而无所作为,使人民受到损害。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如有慢视民瘼者,定行揭帖上几个,断不叫这等尸位病民者,得以漏网。”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官场等。 感情 尸位病民是贬义词。 近义 尸禄害政
尸禄素食 拼音 shī lù sù shí 注音 ㄕ ㄌㄨˋ ㄙㄨˋ ㄕˊ 解释 尸:居位;尸禄:受禄而不尽职。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出处 三国·魏·曹丕《上书三禅让》:“昔有蘧敖逃禄,传载其美,所以浊世,励贪夫,贤于尸禄素食之人也,故可得而小。”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自谦等。 感情 尸禄素食是中性词。 近义 尸位素餐、尸禄素餐、尸利素餐 英语 hold a sinecure job and 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hold down a job without doing a stroke of work)
尸禄素飡 拼音 shī lù sù xíng 注音 ㄕ ㄌㄨˋ ㄙㄨˋ ㄒ一ㄥˊ 解释 见“尸禄素餐”。 出处 繁体 尸祿素飡
掘墓鞭尸 拼音 jué mù biān shī 注音 ㄐㄩㄝˊ ㄇㄨˋ ㄅ一ㄢ ㄕ 解释 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例子 他干掘墓鞭尸的事情不得人心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仇恨很深。 感情 掘墓鞭尸是中性词。
走肉行尸 拼音 zǒu ròu xíng shī 注音 ㄗㄡˇ ㄖㄡˋ ㄒ一ㄥˊ ㄕ 解释 行尸:会走动的尸体。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出处 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谋擢》:“尽热衷瞒神吓鬼,扮花面走肉行尸。” 例子 郭沫若《论节奏》:“在寻常人看来,甚么东西都是死的,连活着的东西都是死的,因为他自己只是一个走肉行尸。”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没有思想的人。 感情 走肉行尸是贬义词。 繁体 走肉行屍 近义 行尸走肉、行尸走骨、走骨行尸
尸鸠之平 拼音 shī jiū zhī píng 注音 ㄕ ㄐ一ㄡ ㄓ ㄆ一ㄥˊ 解释 尸鸠:亦作“鸤鸠”,即布谷鸟,传说它哺育群雏时能平均如一。比喻一视同仁。亦作“尸鸠之仁”。 出处 《诗经·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亨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 例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唯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 用法 作宾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 尸鸠之平是中性词。 繁体 尸鳩之平 近义
流血浮尸 拼音 liú xuè fú shī 注音 ㄌ一ㄡˊ ㄒㄩㄝˋ ㄈㄨˊ ㄕ 解释 浮:漂浮。流的血将尸体都漂了起来。形容死伤很多。 出处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吴师涉江,流血浮尸者不可胜数。”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战争残酷。 感情 流血浮尸是贬义词。 近义 血流成河、流血漂卤、流血漂橹
鸡尸牛从 拼音 jī shī niú cóng 注音 ㄐ一 ㄕ ㄋ一ㄡˊ ㄘㄨㄥˊ 解释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繁体 雞尸牛從
尸鸠之仁 拼音 shī jiū zhī rén 注音 ㄕ ㄐ一ㄡ ㄓ ㄖㄣˊ 解释 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用法 作宾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 尸鸠之仁是中性词。 繁体 尸鳩之仁 近义 尸鸠之平
三尸暴跳 拼音 sān shī bào tiào 注音 ㄙㄢ ㄕ ㄅㄠˋ ㄊ一ㄠˋ 解释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出处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拼音 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 注音 ㄈㄨˊ ㄕ ㄅㄞˇ ㄨㄢˋ,ㄌ一ㄡˊ ㄒㄩㄝˋ ㄑ一ㄢ ㄌ一ˇ 解释 伏尸:横尸在地。形容杀人众多。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例子 章炳麟《驳革命驳议》:“彼所以侈陈维新,讳言革命者,非谓革命之举,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与凶顽争命。”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感情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是贬义词。 繁体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近义
走骨行尸 拼音 zǒu gǔ xíng shī 注音 ㄗㄡˇ ㄍㄨˇ ㄒ一ㄥˊ ㄕ 解释 行尸:会行走的尸体。比喻虽有形骸却没有灵魂,庸碌无能、毫无生气的人。 出处 元·无名氏《柳梢青》词:“走骨行尸,贪财竞色,枉销年月。”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没有思想的人。 感情 走骨行尸是贬义词。 繁体 走骨行屍 近义 行尸走肉、走肉行尸、行尸走骨
借尸还魂 拼音 jiè shī huán hún 注音 ㄐ一ㄝˋ ㄕ ㄏㄨㄢˊ ㄏㄨㄣˊ 解释 迷信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可以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或名义出现。 出处 元 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体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例子 可是地主就在那边,工作团刚刚走,斗争刚刚过后,人家就来报仇,也能够借尸还魂哩!(孙犁《诉苦翻心》) 正音 “还”,不能读作“hái”。 辨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