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榆字的成语大全

榆字的常见组词有:桑榆暮影、桑榆晚景、屑榆为粥、望杏瞻榆、榆木脑壳、榆木脑袋、榆瞑豆重、榆木圪垯、榆次之辱、桑榆暮景、收之桑榆、景入桑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榆木疙瘩、榆枋之见、桑榆之景、桑榆末景、日薄桑榆、暮景桑榆、榆、豆重榆瞑、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榆字相关信息

  • 拼音
  • 部首
  • 总笔画13画
  • 统一码6986
  • 五笔SWGJ
  • 仓颉DOMN
  • 郑码FOQK
  • 四角48921

榆yㄩˊ 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荚。~钱儿(

含榆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榆次之辱 拼音 yú cì zhī rǔ 注音 ㄩˊ ㄘˋ ㄓ ㄖㄨˇ 解释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出处 《史记 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例子 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后汉书·孔融传》 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榆次之辱是中性词。
暮景桑榆 拼音 mù jǐng sāng yú 注音 ㄇㄨˋ ㄐ一ㄥˇ ㄙㄤ ㄩˊ 解释 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时光。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南朝 梁 萧统《文选 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时。” 例子 人都道暮景桑榆,合有些峥嵘气象。可正是乐极生悲,今日个泰来否往。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暮景桑榆
榆木疙瘩 拼音 yú mù gē da 注音 ㄩˊ ㄇㄨˋ ㄍㄜ ˙ㄉㄚ 解释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 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例子 罗心刚:“老夏?你认识?”夏雨:“岂止认识!是我爸爸,典型的榆木疙瘩脑袋!”《新华文摘》1981年第2期 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 榆木疙瘩是贬义词。 近义 榆木脑壳、榆木脑袋
桑榆暮影 拼音 sāng yú mù yǐng 注音 ㄙㄤ ㄩˊ ㄇㄨˋ 一ㄥˇ 解释 桑榆;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出处 《书言故事·耆老类》:“年老云桑榆暮影。”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垂老之年。 感情 桑榆暮影是中性词。 近义 桑榆末景、桑榆暮景、桑榆晚景 英语 the closing years of one's life 俄语 на закáте жизни
豆重榆瞑 拼音 dòu chóng yú míng 注音 ㄉㄡˋ ㄔㄨㄥˊ ㄩˊ ㄇ一ㄥˊ 解释 原指多吃大豆使人发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难改。 出处 三国·魏·稽康《养生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例子 你知道“豆重榆瞑”的道理吗? 用法 作定语;指人的饮食。 感情 豆重榆瞑是中性词。
景入桑榆 拼音 jǐng rù sāng yú 注音 ㄐ一ㄥˇ ㄖㄨˋ ㄙㄤ ㄩˊ 解释 比喻垂老之年。 出处
望杏瞻榆 拼音 wàng xìng zhān yú 注音 ㄨㄤˋ ㄒ一ㄥˋ ㄓㄢ ㄩˊ 解释 杏:杏花。指按时令劝勉耕种。 出处 《隋书·音乐志下》:“瞻榆束来,望杏开田。”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望杏瞻榆是中性词。 近义 望杏瞻蒲
榆木脑袋 拼音 yú mù nǎo dài 注音 ㄩˊ ㄇㄨˋ ㄋㄠˇ ㄉㄞˋ 解释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 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幺办,俺也赞成。” 例子 “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上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刘绍棠《柳伞》三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思想顽固。 感情 榆木脑袋是贬义词。 繁体 榆木腦袋 近义 榆木脑壳 英语 diehard
榆瞑豆重 拼音 yú míng dòu zhòng 注音 ㄩˊ ㄇ一ㄥˊ ㄉㄡˋ ㄓㄨㄥˋ 解释 用以指身懒神昏。 出处 语出《文选 嵇康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又曰:‘啖榆,则瞑不欲觉也。’” 例子 木朽石顽,雕镌莫就;榆瞑豆重,性分难移。唐李商隐《为柳珪上京兆公谢辟启》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榆瞑豆重是中性词。
榆木圪垯 拼音 yú mù gē diāo 注音 ㄩˊ ㄇㄨˋ ㄍㄜ ㄉ一ㄠ 解释 坚硬的榆树根。喻思想顽固。 出处 繁体 榆木圪墶
榆枋之见 拼音 yú fāng zhī jiàn 注音 ㄩˊ ㄈㄤ ㄓ ㄐ一ㄢˋ 解释 榆枋,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出处 《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例子 及从栎园先生游,始信人之才分相越,真非意量所及,愧予犹榆枋之见也。清姜承列《 序》 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榆枋之见是中性词。 繁体
桑榆之景 拼音 sāng yú zhī jǐng 注音 ㄙㄤ ㄩˊ ㄓ ㄐ一ㄥˇ 解释 指晚年时光。 出处 唐·刘禹锡《谢分司东都表》:“虽迫桑榆之景,犹倾葵藿之心。” 例子 清·黄轩祖《游梁琐记·三麻子》:“吾辈风烛余年,正足自娱桑榆之景,岂堪以粉黛重自斫耶。” 用法 作主语、宾语;比喻垂老之年。 感情 桑榆之景是中性词。 近义 桑榆末景 英语 the evening of one's life
桑榆暮景 拼音 sāng yú mù jǐng 注音 ㄙㄤ ㄩˊ ㄇㄨˋ ㄐ一ㄥˇ 解释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 出处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教子读书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 例子 教子攻书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垂老之年。 感情 桑榆暮景是中性词。 近义 风烛残年 英语 the evening of one's life(a man's circumstances in old age) 俄语 преклонный возраст 日语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拼音 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注音 ㄉㄨㄥ ㄩˊ 一ˇ ㄕˋ,ㄙㄤ ㄩˊ ㄈㄟ ㄨㄢˇ 解释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繁体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屑榆为粥 拼音 xiè yú wéi zhōu 注音 ㄒ一ㄝˋ ㄩˊ ㄨㄟˊ ㄓㄡ 解释 屑:研成碎末。把榆树皮研成细末煮粥充饥。指艰苦生活。 出处 《新唐书·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艰苦生活。 感情 屑榆为粥是贬义词。 繁体 屑榆為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注音 ㄕ ㄓ ㄉㄨㄥ ㄩˊ,ㄕㄡ ㄓ ㄙㄤ ㄩˊ 解释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 《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例子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感情 失之东隅,收
日薄桑榆 拼音 rì báo sāng yú 注音 ㄖˋ ㄅㄠˊ ㄙㄤ ㄩˊ 解释 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 出处 《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用法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老年人。 感情 日薄桑榆是中性词。 近义 日薄西山 英语 be in one's later days
桑榆末景 拼音 sāng yú mò jǐng 注音 ㄙㄤ ㄩˊ ㄇㄛˋ ㄐ一ㄥˇ 解释 同“桑榆暮景”。 出处 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垂老之年。 感情 桑榆末景是中性词。 近义 暮景桑榆、桑榆暮景、桑榆暮影 英语 old age(the evening of one's life)
桑榆晚景 拼音 sāng yú wǎn jǐng 注音 ㄙㄤ ㄩˊ ㄨㄢˇ ㄐ一ㄥˇ 解释 桑榆;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出处 宋·苏轼《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 例子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五回:“为桑榆晚景着想,大致再不会申斥拒收。”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垂老之年。 感情 桑榆晚景是中性词。 近义 桑榆末景、桑榆暮景、桑榆暮影 英语 a man's circumstances in old age
榆木脑壳 拼音 yú mù nǎo ké 注音 ㄩˊ ㄇㄨˋ ㄋㄠˇ ㄎㄜˊ 解释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 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 榆木脑壳是贬义词。 繁体 榆木腦殻 近义 榆木疙瘩、榆木脑袋
收之桑榆 拼音 shōu zhī sāng yú 注音 ㄕㄡ ㄓ ㄙㄤ ㄩˊ 解释 《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以“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例子 鲁迅《 后记》:“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赶紧订正宁此,庶几‘收之桑榆’云。” 用法 作宾语、定语;常与“失之东隅”连用。 感情 收之桑榆是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