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政字的成语大全

政字的常见组词有:政荒民弊、政平讼息、政平讼理、政清狱简、愚民政策、秉政当轴、异政殊俗、尸禄害政、政令不一、鲁卫之政、蠹政病民、蠹政害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苛政猛于虎、政通人和、政出多门、政以贿成、政简刑清、政由己出、政清人和、拥政爱民、人亡政息、人存政举、人自为政、蒲鞭之政、苛政猛虎、精兵简政、各自为政、改政移风、发政施仁、政、大政方针、垂帘听政、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政字相关信息

  • 拼音zhèng
  • 部首
  • 总笔画9画
  • 统一码653F
  • 五笔GHTY
  • 仓颉MMOK
  • 郑码AIMO
  • 四角18140

政zhèngㄓㄥˋ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

含政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拥政爱民 拼音 yōng zhèng ài mín 注音 ㄩㄥ ㄓㄥˋ ㄞˋ ㄇ一ㄣˊ 解释 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 出处 例子 人民军队拥政爱民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民军队。 感情 拥政爱民是中性词。 繁体 擁政愛民 英语 support the government and cherish the people 俄语 лоддéржка óрганов влáсти и забóта о населéнии
政清人和 拼音 zhèng qīng rén hé 注音 ㄓㄥˋ ㄑ一ㄥ ㄖㄣˊ ㄏㄜˊ 解释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出处 《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时局等。 感情 政清人和是中性词。 繁体 政清人咊
政令不一 拼音 zhèng lìng bù yī 注音 ㄓㄥˋ ㄌ一ㄥˋ ㄅㄨˋ 一 解释 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 出处 《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例子 时政令不一,诸蛮怨望,并谋背叛。《晋书 应詹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时局等。 感情 政令不一是中性词。
政通人和 拼音 zhèng tōng rén hé 注音 ㄓㄥˋ ㄊㄨㄥ ㄖㄣˊ ㄏㄜˊ 解释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例子 清 鲍廷博《青本刻 纪事》:“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 正音 “通”,不能读作“tòng”。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政通人和是褒义词。 繁体 政通人咊 近义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政修人和 反义 颠沛流离
异政殊俗 拼音 yì zhèng shū sú 注音 一ˋ ㄓㄥˋ ㄕㄨ ㄙㄨˊ 解释 异政:不同的政教;殊俗:不同的风俗。指偏离正道的正教会风俗。 出处 《诗经》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例子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成风请封须句》:“平王之东,降于列国,异政殊俗,各私其私。”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异政殊俗是中性词。 繁体 異政殊俗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拼音 bù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 注音 ㄅㄨˋ ㄗㄞˋ ㄑ一ˊ ㄨㄟˋ,ㄅㄨˋ ㄇㄡˊ ㄑ一ˊ ㄓㄥˋ 解释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例子 卑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 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 谜语 不过问 感情
政平讼息 拼音 zhèng píng sòng xī 注音 ㄓㄥˋ ㄆ一ㄥˊ ㄙㄨㄥˋ ㄒ一 解释 政平:政治平允。指政治清明。 出处 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彦古》:“因势顺导,殆如反掌,不出一月,政平讼息,必将有自达于天听者。”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政平讼息是中性词。 近义 政平讼理
垂帘听政 拼音 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注音 ㄔㄨㄟˊ ㄌ一ㄢˊ ㄊ一ㄥ ㄓㄥˋ 解释 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出处 宋 王偁《东都事略》:“英宗暴得疾,慈圣后垂帘听政。” 例子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西太后垂帘听政的情景。 正音 “垂”,不能读作“cuí”。 辨形 “政”,不能写作“正”。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谜语 帝王后代 感情 垂帘听政是中性词。 繁体 垂簾聽政 近义
政平讼理 拼音 zhèng píng sòng lǐ 注音 ㄓㄥˋ ㄆ一ㄥˊ ㄙㄨㄥˋ ㄌ一ˇ 解释 政平:政治平允;讼理:讼案得到合理的处理。指政治清明。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政平讼理是中性词。 近义 政平讼息
人亡政息 拼音 rén wáng zhèng xī 注音 ㄖㄣˊ ㄨㄤˊ ㄓㄥˋ ㄒ一 解释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人亡政息是贬义词。 反义 人存政举 英语 When a man expires his work will stop.
尸禄害政 拼音 shī lù hài zhèng 注音 ㄕ ㄌㄨˋ ㄏㄞˋ ㄓㄥˋ 解释 尸禄:受禄而不尽职。受禄而无作为,有害政事。 出处 《晋书·刘颂传》:“贤能常居位,以善事訚劣,不得以尸禄害政。”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官场等。 感情 尸禄害政是贬义词。 近义 尸位病民
政出多门 拼音 zhèng chū duō mén 注音 ㄓㄥˋ ㄔㄨ ㄉㄨㄛ ㄇㄣˊ 解释 政令出自许多部门。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例子 如果一个部门政出多门,这个上级这么说,那个上级又那么定,什么事都不好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感情 政出多门是贬义词。 繁体 政出多門 近义 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一国三公 反义 一统天下
改政移风 拼音 gǎi zhèng yí fēng 注音 ㄍㄞˇ ㄓㄥˋ 一ˊ ㄈㄥ 解释 改变风气习俗。 出处 《东观汉记·马廖传》:“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风俗等。 感情 改政移风是中性词。 繁体 改政移風 近义 移风易俗
政以贿成 拼音 zhèng yǐ huì chéng 注音 ㄓㄥˋ 一ˇ ㄏㄨㄟˋ ㄔㄥˊ 解释 形容旧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不行贿就办不成事。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 例子 目下政以贿成,豺狼当道,我即或在这里再多住几时,也不见得有甚么利益。(《晚清文学丛钞 冷眼观》第二十七回) 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含贬义。 感情 政以贿成是贬义词。 繁体 政以賄成 近义 贿赂公行
秉政当轴 拼音 bǐng zhèng dāng zhóu 注音 ㄅ一ㄥˇ ㄓㄥˋ ㄉㄤ ㄓㄡˊ 解释 秉:执持;当轴:要员。比喻官居要职,执掌政权。 出处 清·魏源《 自序》:“用备秉政当轴之君子采择焉。”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当权。 感情 秉政当轴是中性词。 繁体 秉政當軸 近义 秉钧持轴、秉钧当轴
精兵简政 拼音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 注音 ㄐ一ㄥ ㄅ一ㄥ ㄐ一ㄢˇ ㄓㄥˋ 解释 精减人员;紧缩机构。 出处 《南史 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例子 政府机关实行精兵简政,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正音 “简”,不能读作“jiān”。 辨形 “简”,不能写作“减”。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感情 精兵简政是中性词。 繁体 精兵簡政 近义 精打细算、缩衣节食 反义 尾大不掉、叠床架屋 英语 fewer and better troops and
蠹政害民 拼音 dù zhèng hài mín 注音 ㄉㄨˋ ㄓㄥˋ ㄏㄞˋ ㄇ一ㄣˊ 解释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出处 《周书 晋荡公护传》:“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蠹政害民。” 例子 书牍交于道路,请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皆此之繇也。清 顾炎武《生员论中》 用法 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感情 蠹政害民是中性词。 繁体 蠧政害民 近义 祸国殃民
政清狱简 拼音 zhèng qīng yù jiǎn 注音 ㄓㄥˋ ㄑ一ㄥ ㄩˋ ㄐ一ㄢˇ 解释 狱:讼事。政治清明,刑狱简省 出处 《清史稿·黎士弘传》:“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时局等。 感情 政清狱简是中性词。 繁体 政清獄簡 近义 政简刑清
鲁卫之政 拼音 lǔ wèi zhī zhèng 注音 ㄌㄨˇ ㄨㄟˋ ㄓ ㄓㄥˋ 解释 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出处 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例子 大家都在争夺出版处。‘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强盗颐使下从事文化运动的滑
愚民政策 拼音 yú mín zhèng cè 注音 ㄩˊ ㄇ一ㄣˊ ㄓㄥˋ ㄘㄜˋ 解释 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 出处 刘少奇《论党》:“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愚弄人民。 感情 愚民政策是中性词。 繁体 愚民政筞 英语 obscurant
大政方针 拼音 dà zhèng fāng zhēn 注音 ㄉㄚˋ ㄓㄥˋ ㄈㄤ ㄓㄣ 解释 重大的政策与措施,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指针。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8回:“颇欲展施抱负,造成一法制国,所以一经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针宣言书,拟向国会宣布。” 例子 颇欲展施抱负,造成一法治国,所以一经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针宣言书,拟向国会宣布。(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重大决策。 感情 大政方针是中性词。 繁体 大政
苛政猛虎 拼音 kē zhèng měng hǔ 注音 ㄎㄜ ㄓㄥˋ ㄇㄥˇ ㄏㄨˇ 解释 苛政:残暴地统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出处 续范亭《老妇行》:“军阀盗贼真可恶!苛政猛虎向谁诉?” 用法 作定语、宾语;形容政治的残暴。 感情 苛政猛虎是中性词。 近义 苛政猛于虎
蒲鞭之政 拼音 pú biān zhī zhèng 注音 ㄆㄨˊ ㄅ一ㄢ ㄓ ㄓㄥˋ 解释 蒲:香蒲。以香蒲作鞭子,柔软不能伤人。比喻官吏施行宽厚仁慈之治。 出处 南朝·梁·江淹《为始安王拜南兖州刺史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 用法 作宾语;指仁治。 感情 蒲鞭之政是中性词。
人存政举 拼音 rén cún zhèng jǔ 注音 ㄖㄣˊ ㄘㄨㄣˊ ㄓㄥˋ ㄐㄨˇ 解释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例子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只这议论,都是认真担当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举,便自易易。” 用法 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人存政举是贬义词。 繁体 人存政舉 反义 人亡政息 英语 The policies and rationality of an organization shift with th
苛政猛于虎 拼音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注音 ㄎㄜ ㄓㄥˋ ㄇㄥˇ ㄩˊ ㄏㄨˇ 解释 苛政:指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赋税等。反动统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例子 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每朝每代都是苛政猛于虎。 正音 “苛”,不能读作“kè”。 辨形 “苛”,不能写作“刻”。 用法 主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