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止字的成语大全

止字的常见组词有:禁暴止乱、苟且行止、中道而止、止戈之武、止渴饮鸩、止循资序、知止不辱、死而后止、生功止过、止足之戒、纵风止燎、止渴望梅、止渴思梅、欲言又止、以刑止刑、以汤止沸、以杀止杀、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伊何底止、一噎止餐、言谈举止、射像止啼、心同止水、说梅止渴、举止自若、举止大方、举止不凡、禁止令行、不随以止、推波助澜,纵风止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塞下流,不止不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民亦劳止,汔于小康、止知其一,不知其二、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树欲静而风不止、止谤莫如自修、流言止于智者、止谤莫若自修、学问无止境、止于至善、知止不殆、止戈为武、止暴禁非、止谈风月、知足知止、止戈散马、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止字相关信息

  • 拼音zhǐ
  • 部首
  • 总笔画4画
  • 统一码6B62
  • 五笔HHHG|HHGG
  • 仓颉YLM
  • 郑码II
  • 四角21100

止zhǐㄓˇ 停住不动:~步。截~。 拦阻,使停住:~痛。禁~。 仅,只:~有

含止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止戈兴仁 拼音 zhǐ gē xīng rén 注音 ㄓˇ ㄍㄜ ㄒ一ㄥ ㄖㄣˊ 解释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出处 《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止戈兴仁是中性词。 繁体 止戈興仁
止谈风月 拼音 zhǐ tán fēng yuè 注音 ㄓˇ ㄊㄢˊ ㄈㄥ ㄩㄝˋ 解释 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出处 《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用法 作谓语;指不谈政事。 感情 止谈风月是中性词。 繁体 止談風月 近义 只谈风月
扇火止沸 拼音 shàn huǒ zhǐ fèi 注音 ㄕㄢˋ ㄏㄨㄛˇ ㄓˇ ㄈㄟˋ 解释 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吴书》:“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感情 扇火止沸是贬义词。 繁体 搧火止沸 近义 抱薪救焚 英语 stop water from boiling by fanning the flames
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注音 ㄨㄤˋ ㄇㄟˊ ㄓˇ ㄎㄜˇ 解释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例子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 辨析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
举止大方 拼音 jǔ zhǐ dà fāng 注音 ㄐㄨˇ ㄓˇ ㄉㄚˋ ㄈㄤ 解释 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经的女子,见了人一样,不见人也是一样,举止大方,不轻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碍甚幺呢?” 例子 老舍《正红旗下》:“她的身量不高,可是因为举止大方,并显不出矮小。”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行为。 感情 举止大方是褒义词。 繁体 舉止大方 近义 举止不凡
山止川行 拼音 shān zhǐ chuān xíng 注音 ㄕㄢ ㄓˇ ㄔㄨㄢ ㄒ一ㄥˊ 解释 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出处 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山止川行是中性词。
以煎止燔 拼音 yǐ jiān zhǐ fán 注音 一ˇ ㄐ一ㄢ ㄓˇ ㄈㄢˊ 解释 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处理方式不对。 感情 以煎止燔是贬义词。 近义 以火止沸
止戈之武 拼音 zhǐ gē zhī wǔ 注音 ㄓˇ ㄍㄜ ㄓ ㄨˇ 解释 戈:兵器。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 用法 作宾语;指平息战乱。 感情 止戈之武是中性词。 近义 止戈为武
心同止水 拼音 xīn rú zhǐ shuǐ 注音 ㄒ一ㄣ ㄖㄨˊ ㄓˇ ㄕㄨㄟˇ 解释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出处 唐 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例子 骨将槁木齐,心同止水净。笔头指金波,座上横玉柄。唐 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
止于至善 拼音 zhǐ yú zhì shàn 注音 ㄓˇ ㄩˊ ㄓˋ ㄕㄢˋ 解释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例子 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辨形 “止”,不能写作“至”;“至”,不能写作“止”。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感情 止于至善是褒义词。 繁体 止於至善 近义 十全十美、白璧无瑕、至善至
抽薪止沸 拼音 chōu xīn zhǐ fèi 注音 ㄔㄡ ㄒ一ㄣ ㄓˇ ㄈㄟˋ 解释 抽掉锅底下正燃烧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 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例子 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北齐 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感情 抽薪止沸是中性词。 近义 斩草除根 反义 抱薪救火 英语 stop the boiling by taking out the fire( take drastic measures to stop something)
望门投止 拼音 wàng mén tóu zhǐ 注音 ㄨㄤˋ ㄇㄣˊ ㄊㄡˊ ㄓˇ 解释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例子 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望门投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感情 望门投止是贬义词。 繁体 朢門投止 近
止渴思梅 拼音 zhǐ kě sī méi 注音 ㄓˇ ㄎㄜˇ ㄙ ㄇㄟˊ 解释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咱正是那止渴思梅。”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止渴思梅是中性词。 繁体 止渴思楳 近义 画饼充饥、止渴望梅
说梅止渴 拼音 shuō méi zhǐ kě 注音 ㄕㄨㄛ ㄇㄟˊ ㄓˇ ㄎㄜˇ 解释 同“望梅止渴”。 出处 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说梅止渴是中性词。 繁体 説楳止渴 近义 望梅止渴 英语 quench one's thirst by speaking of plums
禁暴止乱 拼音 jìn bào zhǐ luàn 注音 ㄐ一ㄣˋ ㄅㄠˋ ㄓˇ ㄌㄨㄢˋ 解释 禁:制止;暴:强暴;止:制止,平息;乱:混乱。抑制强暴势力,治理混乱局面。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严助传》:“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乱,非兵,未之闻也。” 例子 章炳麟《电湘救赵》:“诸公当禁暴止乱。”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打击犯罪。 感情 禁暴止乱是中性词。 近义 禁暴诛乱、禁暴正乱、禁乱除暴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拼音 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 注音 ㄅㄨˋ ㄙㄞ ㄅㄨˋ ㄌ一ㄡˊ,ㄅㄨˋ ㄓˇ ㄅㄨˋ ㄒ一ㄥˊ 解释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处 唐 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例子 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十一 用法 复句式
学问无止境 拼音 xué wèn wú zhǐ jìng 注音 ㄒㄩㄝˊ ㄨㄣˋ ㄨˊ ㄓˇ ㄐ一ㄥˋ 解释 止境:尽头。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出处 例子 学问无止境,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学问。 感情 学问无止境是中性词。 繁体 壆問無止境 近义 学无止境 英语 Knowledge is infinite.
高山仰止 拼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 注音 ㄍㄠ ㄕㄢ 一ㄤˇ ㄓˇ 解释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处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例子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唐 王勃《倬彼我系》) 用法 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感情 高山仰止是中性词。 近义 高山仰之 英语 admire a worthy man greatly as one stops looking up at a peak
举止娴雅 拼音 jǔ zhǐ xián yǎ 注音 ㄐㄨˇ ㄓˇ ㄒ一ㄢˊ 一ㄚˇ 解释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举止娴雅,浅笑微颦,丰华入目;承颜顺意,婉娈快心。” 例子 她是一个举止娴雅的女孩,有一个文质彬彬的男朋友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 感情 举止娴雅是中性词。 繁体 舉止嫻雅 近义 举止文雅 反义 举止粗野 英语 be poised and elegant(mannerly)
知止不辱 拼音 zhī zhǐ bù rǔ 注音 ㄓ ㄓˇ ㄅㄨˋ ㄖㄨˇ 解释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出处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例子 《元史·察罕传》:“尝以病请告……顾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见其人,’” 用法 作谓语、定语;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感情 知止不辱是中性词。 近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止渴饮鸩 拼音 zhǐ kě yǐn zhèn 注音 ㄓˇ ㄎㄜˇ 一ㄣˇ ㄓㄣˋ 解释 鸩:毒酒。比喻只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处 清·壮者《扫迷帚》第24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 例子 止渴饮鸩的做法不可取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方法不对。 感情 止渴饮鸩是贬义词。 近义 饮鸩止渴
浅尝辄止 拼音 qiǎn cháng zhé zhǐ 注音 ㄑ一ㄢˇ ㄔㄤˊ ㄓㄜˊ ㄓˇ 解释 浅:初步;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学习不深入钻研。 出处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例子 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正音 “止”,不能读作“zǐ”。 辨形 “辄”,不能写作“折”。 辨析 见“半途而废”。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小品;客气饭 感情 浅尝辄止
推波助澜,纵风止燎 拼音 tuī bō zhù lán,zòng fēng zhǐ liáo 注音 ㄊㄨㄟ ㄅㄛ ㄓㄨˋ ㄌㄢˊ,ㄗㄨㄥˋ ㄈㄥ ㄓˇ ㄌ一ㄠˊ 解释 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 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推波助澜,纵风止燎是贬义词。 近义 推波助澜
止戈为武 拼音 zhǐ gē wéi wǔ 注音 ㄓˇ ㄍㄜ ㄨㄟˊ ㄨˇ 解释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例子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7回:“止戈为武,穷寇勿追。”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感情 止戈为武是褒义词。 繁体 止戈為武 近义 止戈之武
适可而止 拼音 shì kě ér zhǐ 注音 ㄕˋ ㄎㄜˇ ㄦˊ ㄓˇ 解释 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例子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正音 “止”,不能读作“zǐ”。 辨形 “止”,不能写作“只”。 辨析 适可而止和“恰到好处”都可表示“做事适当;不过分”;但适可而止偏重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