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俗济时 |
拼音 kuāng sú jì shí 注音 ㄎㄨㄤ ㄙㄨˊ ㄐ一ˋ ㄕˊ 解释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出处 《宋书 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挽救动荡的局势。 感情 匡俗济时是褒义词。 繁体 匡俗濟時 近义 匡时济俗 |
一匡九合 |
拼音 yī kuāng jiǔ hé 注音 一 ㄎㄨㄤ ㄐ一ㄡˇ ㄏㄜˊ 解释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出处 《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禀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例子 管仲一匡九合,攘外安内,其功甚大。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卷七十二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一匡九合是中性词。 |
蚕绩蟹匡 |
拼音 cán jì xiè kuāng 注音 ㄘㄢˊ ㄐ一ˋ ㄒ一ㄝˋ ㄎㄨㄤ 解释 匡:背壳。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 例子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其时为邑宰者,蚕绩蟹匡,著有成效。”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名不副实。 感情 蚕绩蟹匡是贬义词。 繁体 蠶績蠏匡 近义 牵强附会、名不副实 |
济世匡时 |
拼音 jì shì kuāng shí 注音 ㄐ一ˋ ㄕˋ ㄎㄨㄤ ㄕˊ 解释 济:拯救;匡:匡正。拯救人世,匡正时政。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例子 错综今古,尝怀济世匡时之略,运会不偶。(清 黄宗羲《黎眉郭公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拯救人世。 感情 济世匡时是褒义词。 繁体 濟丗匡時 |
匡鼎解颐 |
拼音 kuāng dǐng jiě yí 注音 ㄎㄨㄤ ㄉ一ㄥˇ ㄐ一ㄝˇ 一ˊ 解释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出处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例子 故诗至人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使善说者代为指点,无不亹亹动人,即匡鼎解 |
匡时济俗 |
拼音 kuāng shí jì sú 注音 ㄎㄨㄤ ㄕˊ ㄐ一ˋ ㄙㄨˊ 解释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出处 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挽救动荡的局势。 感情 匡时济俗是中性词。 繁体 匡時濟俗 近义 匡时济世 |
蟹匡蝉緌 |
拼音 xiè kuāng chán ruí 注音 ㄒ一ㄝˋ ㄎㄨㄤ ㄔㄢˊ ㄖㄨㄟˊ 解释 匡:背壳;緌:蝉的针吻。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出处 《礼记·檀公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 例子 《东坡志林》第二卷:“乃知蟹匡蝉緌,不独成人之弟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名不副实。 感情 蟹匡蝉緌是贬义词。 繁体 蠏匡蟬緌 |
匡救弥缝 |
拼音 kuāng jiù mí fèng 注音 ㄎㄨㄤ ㄐ一ㄡˋ ㄇ一ˊ ㄈㄥˋ 解释 指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出处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例子 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阁部离合》:“秕政日闻,赖诸公匡救弥缝。”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感情 匡救弥缝是中性词。 繁体 匡捄彌縫 |
匡正纲纪 |
拼音 kuāng zhèng gāng jì 注音 ㄎㄨㄤ ㄓㄥˋ ㄍㄤ ㄐ一ˋ 解释 指纠正法度。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敞传》:“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纠正法度。 感情 匡正纲纪是中性词。 繁体 匡正綱紀 |
析疑匡谬 |
拼音 xī yí kuāng miù 注音 ㄒ一 一ˊ ㄎㄨㄤ ㄇ一ㄡˋ 解释 解释疑义,纠正谬误。 出处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惜李集无有斐然继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订之,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析疑匡谬是中性词。 繁体 析疑匡謬 |
匡谬正俗 |
拼音 kuāng miù zhèng sú 注音 ㄎㄨㄤ ㄇ一ㄡˋ ㄓㄥˋ ㄙㄨˊ 解释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出处 唐·颜师古有《匡谬正俗》八卷。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辄谓伤忠厚焉。”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匡谬正俗是中性词。 繁体 匡謬正俗 |
匡合之功 |
拼音 kuāng hé zhī gōng 注音 ㄎㄨㄤ ㄏㄜˊ ㄓ ㄍㄨㄥ 解释 匡:纠正;匡合:把天下纳入正轨。指治理国家的功劳。 出处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 用法 作宾语;用于大功劳。 感情 匡合之功是中性词。 |
匡时济世 |
拼音 kuāng shí jì shì 注音 ㄎㄨㄤ ㄕˊ ㄐ一ˋ ㄕˋ 解释 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出处 《后汉书·荀淑传》:“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挽救动荡的局势。 感情 匡时济世是褒义词。 繁体 匡時濟丗 近义 匡时济俗 英语 guide the country over crisis and do thing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
匡乱反正 |
拼音 kuāng luàn fǎn zhèng 注音 ㄎㄨㄤ ㄌㄨㄢˋ ㄈㄢˇ ㄓㄥˋ 解释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 例子 清·袁枚《随园随笔·诸史上》:“其意诸侯之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乱反正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感情 匡乱反正是中性词。 繁体 匡亂反正 近义 拨乱反正 |
一匡天下 |
拼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 注音 一 ㄎㄨㄤ ㄊ一ㄢ ㄒ一ㄚˋ 解释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出处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例子 《南齐书·高帝纪下》:“用获拯溺龛暴,一匡天下。”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统一天下。 感情 一匡天下是中性词。 |
顺美匡恶 |
拼音 shùn měi kuāng è 注音 ㄕㄨㄣˋ ㄇㄟˇ ㄎㄨㄤ ㄜˋ 解释 歌颂美善,纠正过失。 出处 《孝经 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例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顺美匡恶是褒义词。 繁体 順美匡惡 |
匡国济时 |
拼音 kuāng guó jì shí 注音 ㄎㄨㄤ ㄍㄨㄛˊ ㄐ一ˋ ㄕˊ 解释 匡正国家,挽救时局。 出处 《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匡国济时,除凶拨乱。”唐·李翱《卓异记·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属隋室丧乱,未尝不慨然相顾,有匡国济时之心。” 例子 [郑相国]匡国济时,终始一致,文经武纬,何谢古人!唐·康骈《剧谈录·凤翔府举兵》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挽救时局。 感情 匡国济时是中性词。 繁体 匡國濟時 |
匡其不逮 |
拼音 kuāng qí bù dǎi 注音 ㄎㄨㄤ ㄑ一ˊ ㄅㄨˋ ㄉㄞˇ 解释 匡:纠正。逮:及,达到。不逮:达不到的地方。对于达不到的地方给予纠正或帮助。亦作“匡所不逮”。 出处 《晋书·武帝纪》:“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匡其不逮是中性词。 近义 匡所不逮 英语 help somebody make up for his deficiencies |
匡衡凿壁 |
拼音 kuāng héng záo bì 注音 ㄎㄨㄤ ㄏㄥˊ ㄗㄠˊ ㄅ一ˋ 解释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例子 因效匡衡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勤 |
九合一匡 |
拼音 jiǔ hé yī kuāng 注音 ㄐ一ㄡˇ ㄏㄜˊ 一 ㄎㄨㄤ 解释 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恒伯长。” 例子 西汉·司马迁《史记·主父偃列传》:“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 用法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
杨虎围匡 |
拼音 yáng hǔ wéi kuāng 注音 一ㄤˊ ㄏㄨˇ ㄨㄟˊ ㄎㄨㄤ 解释 《史记·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杨,通“阳”。后因以“杨虎围匡”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例子 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三折:“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