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渔字的成语大全

渔字的常见组词有:渔经猎史、渔阳鞞鼓、渔人之利、渔海樵山、东猎西渔、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鹬蚌相争,渔人获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持,渔翁得利、鹬蚌持争,渔翁得利、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坐收渔利、渔翁得利、渔翁之利、渔人得利、渔夺侵牟、渔阳鼙鼓、樵村渔浦、竭泽而渔、涸泽而渔、渔、从中渔利、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渔字相关信息

  • 拼音
  • 部首
  • 总笔画11画
  • 统一码6E14
  • 五笔IQGG
  • 仓颉ENWM
  • 郑码VRVV
  • 四角37116

渔yúㄩˊ 捕鱼:~业。~翁。~村。~船。~网。~民。~汛。~歌。~火。竭

含渔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竭泽而渔 拼音 jié zé ér yú 注音 ㄐ一ㄝˊ ㄗㄜˊ ㄦˊ ㄩˊ 解释 竭:弄尽;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例子 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正音 “竭”,不能读作“jiē”、“hè”。 辨形 “渔”,不能写作“鱼”。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竭泽而渔是贬义
涸泽而渔 拼音 hé zé ér yú 注音 ㄏㄜˊ ㄗㄜˊ ㄦˊ ㄩˊ 解释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 《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例子 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宋书·袁淑传》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涸泽而渔是贬义词。 繁体 涸澤而漁 近义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反义 从长计议 英语 drain the pond to get all the fish(kill the golden goose)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 注音 ㄩˋ ㄅㄤˋ ㄒ一ㄤ ㄓㄥ,ㄗㄨㄛˋ ㄕㄡ ㄩˊ ㄨㄥ ㄓ ㄌ一ˋ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感情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是中性词。 近义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樵村渔浦 拼音 qiáo cūn yú pǔ 注音 ㄑ一ㄠˊ ㄘㄨㄣ ㄩˊ ㄆㄨˇ 解释 山村水乡。泛指乡村。 出处 金·完颜亮《昭君怨·雪》:“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乡村。 谜语 乡村 感情 樵村渔浦是中性词。 繁体 樵邨漁浦
渔翁之利 拼音 yú wēng zhī lì 注音 ㄩˊ ㄨㄥ ㄓ ㄌ一ˋ 解释 犹言渔人之利。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例子 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用法 作宾语;指意外收获。 感情 渔翁之利是中性词。 繁体 漁翁之利 近义 渔人之利
渔人之利 拼音 yú rén zhī lì 注音 ㄩˊ ㄖㄣˊ ㄓ ㄌ一ˋ 解释 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 例子 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感情 渔人之利是贬义词。 繁体 漁人之利 近义 渔翁得利 英语 profit at other's expense
渔经猎史 拼音 yú jīng liè shǐ 注音 ㄩˊ ㄐ一ㄥ ㄌ一ㄝˋ ㄕˇ 解释 渔、猎:涉猎。涉猎经典史籍。指泛读群书,知识广博。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2卷:“进士王壡,渔经猎史之士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渔经猎史是中性词。 繁体 漁經獵史
从中渔利 拼音 cóng zhōng yú lì 注音 ㄘㄨㄥˊ ㄓㄨㄥ ㄩˊ ㄌ一ˋ 解释 渔:劳取。渔利:乘机谋取不正当的权益。人当中捞取好处。 出处 清·许奉恩《里乘》第四卷:“说其改醮,已则从中渔利,藉以餬口。” 例子 广州解放后,地下庄就展开了人民币的投机“炒卖”。他们制造黑市……乘机从中渔利。(穆欣《南线巡回 广州——南中国的门户》) 用法 作谓语;指从中捞取好处。 感情 从中渔利是贬义词。 繁体 従中漁利 反义 拔葵去织 英语 cash in on(make capita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huò lì 注音 ㄩˋ ㄅㄤˋ ㄒ一ㄤ ㄓㄥ,ㄩˊ ㄖㄣˊ ㄏㄨㄛˋ ㄌ一ˋ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例子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越发鹬蚌相争,渔人
渔海樵山 拼音 yú hǎi qiáo shān 注音 ㄩˊ ㄏㄞˇ ㄑ一ㄠˊ ㄕㄢ 解释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出处 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渔海樵山是中性词。 繁体 漁海樵山
渔翁得利 拼音 yú wēng dé lì 注音 ㄩˊ ㄨㄥ ㄉㄜˊ ㄌ一ˋ 解释 见“渔人得利”。 出处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 例子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翁得利。”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得便宜。 感情 渔翁得利是中性词。 繁体 漁翁得利 近义 渔人得利
渔人得利 拼音 yú rén dé lì 注音 ㄩˊ ㄖㄣˊ ㄉㄜˊ ㄌ一ˋ 解释 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例子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正音 “得”,不能读作“dě”。 辨形 “渔”,不能写作“鱼”。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渔人得利是贬义词。 繁体 漁人得利 近义 渔翁得利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拼音 fén lín ér tián,jié zé ér yú 注音 ㄈㄣˊ ㄌ一ㄣˊ ㄦˊ ㄊ一ㄢˊ,ㄐ一ㄝˊ ㄗㄜˊ ㄦˊ ㄩˊ 解释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用法 作宾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感情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是贬义词。 繁体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注音 ㄩˋ ㄅㄤˋ ㄒ一ㄤ ㄓㄥ,ㄩˊ ㄨㄥ ㄉㄜˊ ㄌ一ˋ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例子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拼音 hé zé ér yú,fén lín ér liè 注音 ㄏㄜˊ ㄗㄜˊ ㄦˊ ㄩˊ,ㄈㄣˊ ㄌ一ㄣˊ ㄦˊ ㄌ一ㄝˋ 解释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例子 我们要吸取教训,再也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了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感情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中性词。 繁体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坐收渔利 拼音 zuò shōu yú lì 注音 ㄗㄨㄛˋ ㄕㄡ ㄩˊ ㄌ一ˋ 解释 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例子 勤劳致富光荣,坐收渔利可耻。 辨形 “渔”,不能写作“鱼”。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渔霸 感情 坐收渔利是贬义词。 繁体 坐収漁利 近义 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无功受禄 反义 自力更
渔阳鞞鼓 拼音 yǔ yáng pí gǔ 注音 ㄩˇ 一ㄤˊ ㄆ一ˊ ㄍㄨˇ 解释 见“渔阳鼙鼓”。 出处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发生战事。 感情 渔阳鞞鼓是中性词。 繁体 漁陽鞞皷 近义 渔阳鼙鼓
渔夺侵牟 拼音 yú duó qīn móu 注音 ㄩˊ ㄉㄨㄛˊ ㄑ一ㄣ ㄇㄡˊ 解释 渔夺:掠夺;侵牟:侵夺。指掠夺、榨取百姓财物。 出处 《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贪官。 感情 渔夺侵牟是中性词。 繁体 漁奪侵牟
渔阳鼙鼓 拼音 yú yáng pí gǔ 注音 ㄩˊ 一ㄤˊ ㄆ一ˊ ㄍㄨˇ 解释 渔阳:地名,现河北省蓟县,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出处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例子 吴恭亨《诸将》:“记谈好望风涛险,正及渔阳鼙鼓喧。”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发生战事。 感情 渔阳鼙鼓是中性词。 繁体 漁陽鼙皷 近义 渔阳鞞鼓
东猎西渔 拼音 dōng liè xī yú 注音 ㄉㄨㄥ ㄌ一ㄝˋ ㄒ一 ㄩˊ 解释 谓处处涉猎而不专精。 出处 唐·孙樵《骂僮志》:“凡为读书,东猎西渔,粗知首尾,则为有余。”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东猎西渔是中性词。 繁体 東獵西漁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 注音 ㄩˋ ㄅㄤˋ ㄒ一ㄤ ㄔˊ,ㄩˊ ㄨㄥ ㄉㄜˊ ㄌ一ˋ 解释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例子 清·李渔《无声戏》第八回:“看官,自古道: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感情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是中性词。 繁体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近义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注音 ㄩˋ ㄅㄤˋ ㄒ一ㄤ ㄓㄥ,ㄩˊ ㄨㄥ ㄉㄜˊ ㄌ一ˋ 解释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繁体 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 注音 ㄩˋ ㄅㄤˋ ㄒ一ㄤ ㄔˊ,ㄩˊ ㄖㄣˊ ㄉㄜˊ ㄌ一ˋ 解释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 《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例子 这真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古今小说 滕大尹鬼断家私》 用法 作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