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涂西抹 |
拼音 dōng tú xī mǒ 注音 ㄉㄨㄥ ㄊㄨˊ ㄒ一 ㄇㄛˇ 解释 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例子 我从前曾经要学画两笔山水,东涂西抹的,闹了多少时候,还学不会呢。(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胡写乱画。 谜语 乱画 感情 东涂西抹是中性词。 繁体 東涂西抹 近义 擦脂抹粉、 |
涂炭生灵 |
拼音 tú tàn shēng líng 注音 ㄊㄨˊ ㄊㄢˋ ㄕㄥ ㄌ一ㄥˊ 解释 涂:泥沼;炭:炭火;生灵: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尚书 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例子 若能顺时达变,可保宝贵,毋为涂炭生灵,自贻后悔。《元史 世祖纪五》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感情 涂炭生灵是贬义词。 繁体 涂炭生靈 近义 生灵 |
一乱涂地 |
拼音 yī luàn tú dì 注音 一 ㄌㄨㄢˋ ㄊㄨˊ ㄉ一ˋ 解释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出处 宋·苏洵《管仲论》:“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局面等。 感情 一乱涂地是中性词。 繁体 一亂涂地 |
摇尾涂中 |
拼音 yáo wěi tú zhōng 注音 一ㄠˊ ㄨㄟˇ ㄊㄨˊ ㄓㄨㄥ 解释 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曳尾,犹摇尾。 出处 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 例子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而庄周贵于摇尾涂中,不为被网 |
字若涂鸦 |
拼音 zì ruò tú yā 注音 ㄗˋ ㄖㄨㄛˋ ㄊㄨˊ 一ㄚ 解释 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比喻书法拙劣、幼稚。 出处 唐·卢全《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字若涂鸦是中性词。 |
肝脑涂地 |
拼音 gān nǎo tú dì 注音 ㄍㄢ ㄋㄠˇ ㄊㄨˊ ㄉ一ˋ 解释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例子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 正音 “地”,不能读作“de”。 辨形 “涂”,不能写作“图”。 辨析 见“粉身碎骨”。 用法 主谓式; |
糊涂虫 |
拼音 hú tú chóng 注音 ㄏㄨˊ ㄊㄨˊ ㄔㄨㄥˊ 解释 不明事理的人。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云岫这东西,不给他两句,他当人家一辈子都是糊涂虫呢。” 例子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6章:“润叶犹豫了半天,才吞吞吐吐把徐国强当初劝他和向前结婚的那些话,都给二爸叙说了。‘老糊涂虫!’”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骂人。 感情 糊涂虫是贬义词。 繁体 糊涂蟲 英语 blunderer(bungler) 俄语 глупéц(дурень) |
信笔涂鸦 |
拼音 xìn bǐ tú yā 注音 ㄒ一ㄣˋ ㄅ一ˇ ㄊㄨˊ 一ㄚ 解释 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出处 唐 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例子 清·李渔《意中缘·先订》:“僻处蛮乡,无师讲究,不过信笔涂鸦。”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常用作自谦之词。 谜语 随笔 感情 信笔涂鸦是贬义词。 |
吕端大事不糊涂 |
拼音 lǚ duān dà shì bù hú tú 注音 ㄌㄩˇ ㄉㄨㄢ ㄉㄚˋ ㄕˋ ㄅㄨˋ ㄏㄨˊ ㄊㄨˊ 解释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 《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繁体 呂端大事不糊塗 |
殊涂同致 |
拼音 shū tú tóng zhì 注音 ㄕㄨ ㄊㄨˊ ㄊㄨㄥˊ ㄓˋ 解释 犹殊途同归。 出处 《晋书·嵇康传》:“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例子 宋·范仲淹《天道益谦赋》:“取类而信,如江海之润下;殊涂同致,若鬼神之福谦。”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殊涂同致是中性词。 繁体 殊塗同致 近义 殊途同归、殊涂同会、殊途一致 英语 converge with |
一塌胡涂 |
拼音 yī tā hú tú 注音 一 ㄊㄚ ㄏㄨˊ ㄊㄨˊ 解释 见“一塌糊涂”。 出处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我的运气不好,处处倒楣,碰钉子,事业一到我手里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涂。” 例子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上海的艺华影片公司突然被一群人们所袭击,捣毁得一塌胡涂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混乱局面。 感情 一塌胡涂是中性词。 繁体 一塌胡塗 近义 一塌糊涂、一榻胡涂 俄语 каша(хаос) |
道尽涂穷 |
拼音 dào jìn tú qióng 注音 ㄉㄠˋ ㄐ一ㄣˋ ㄊㄨˊ ㄑㄩㄥˊ 解释 谓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出处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陷于绝境。 感情 道尽涂穷是贬义词。 繁体 道儘涂窮 近义 道尽途穷 |
坐于涂炭 |
拼音 zuò yú tú tàn 注音 ㄗㄨㄛˋ ㄩˊ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困境。 感情 坐于涂炭是中性词。 繁体 坐於塗炭 近义 水深火热 |
涂歌里抃 |
拼音 tú gē lǐ fù 注音 ㄊㄨˊ ㄍㄜ ㄌ一ˇ ㄈㄨˋ 解释 路途的人歌诵,里巷的人抃舞。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 出处 南朝·梁·沈约《贺齐明帝登祚启》:“涂歌里抃,载怀凫藻。” 用法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涂歌里抃是中性词。 繁体 涂謌裏抃 近义 涂歌里咏、涂歌巷舞 |
东抹西涂 |
拼音 dōng mò xī tú 注音 ㄉㄨㄥ ㄇㄛˋ ㄒ一 ㄊㄨˊ 解释 见“东涂西抹”。 出处 清·龚自珍《金缕曲·沈虹桥广文小像题词》词:“只东抹西涂还肯。两载云萍交谊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例子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左手拿着一张白纸,右手握了一根烧残的细柳条,在那里东抹西涂。” 用法 作谓语、定语;比喻胡写乱画。 感情 东抹西涂是中性词。 繁体 東抹西涂 近义 东涂西抹 |
大事不糊涂 |
拼音 dà shì bù hú tú 注音 ㄉㄚˋ ㄕˋ ㄅㄨˋ ㄏㄨˊ ㄊㄨˊ 解释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出处 《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例子 他一向都是大事不糊涂的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头脑清醒。 感情 大事不糊涂是中性词。 繁体 大事不糊塗 近义 难得糊涂 反义 糊里糊涂 英语 be clear-handed in dealing with matters of great importance |
曳尾涂中 |
拼音 yè wěi tú zhōng 注音 一ㄝˋ ㄨㄟˇ ㄊㄨˊ ㄓㄨㄥ 解释 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例子 郁达夫《毁家诗纪· 词》:“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曳尾涂中是贬义词。 繁体 曳尾塗中 近义 苟且偷生 |
涂不拾遗 |
拼音 tú bù shí yí 注音 ㄊㄨˊ ㄅㄨˋ ㄕˊ 一ˊ 解释 涂:通“途”,道路。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涂不拾遗。”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感情 涂不拾遗是中性词。 繁体 涂不拾遺 近义 道不拾遗 |
涂歌里咏 |
拼音 tú gē lǐ yǒng 注音 ㄊㄨˊ ㄍㄜ ㄌ一ˇ ㄩㄥˇ 解释 同“涂歌邑诵”。 出处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老安少怀,涂歌里咏。莫不欢若亲戚,芬若椒兰。” 用法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涂歌里咏是中性词。 繁体 涂謌裏詠 近义 涂歌巷舞、涂歌里抃 |
曳尾泥涂 |
拼音 yè wěi ní tú 注音 一ㄝˋ ㄨㄟˇ ㄋ一ˊ ㄊㄨˊ 解释 ①同“曳尾涂中”。②比喻卑鄙龌龊的行为。 出处 宋·苏辙《和子瞻濠州七绝·逍遥台》:“猖狂战国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 例子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叶伯芬的曳尾泥涂,大都如此,这回事情,不过略表一二。”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曳尾泥涂是中性词。 繁体 曳尾泥塗 近义 曳尾涂中 |
道听涂说 |
拼音 dào tīng tú shuō 注音 ㄉㄠˋ ㄊ一ㄥ ㄊㄨˊ ㄕㄨㄛ 解释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例子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传闻。 感情 道听涂说是贬义词。 繁体 道聽涂説 近义 道听途说 英语 hear through the grapevine 法语 on-dit |
糊涂到顶 |
拼音 hú tú dào dǐng 注音 ㄏㄨˊ ㄊㄨˊ ㄉㄠˋ ㄉ一ㄥˇ 解释 人头脑十分不清楚或不明事理。 出处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处事。 谜语 米汤洗头 感情 糊涂到顶是贬义词。 繁体 糊涂到頂 近义 糊涂透顶 反义 聪明绝顶 英语 very muddled(the height of folly) |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
拼音 cōng míng yī shì,hú tū yī shí 注音 ㄘㄨㄥ ㄇ一ㄥˊ 一 ㄕˋ,ㄏㄨˊ ㄊㄨ 一 ㄕˊ 解释 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教一群猴儿王八蛋给吃了。” 例子 季羡林《悼念沈从文先生》:“古代许多圣君贤相,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想方设法,去与这个规律对抗。”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感情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中 |
异涂同归 |
拼音 yì tú tóng guī 注音 一ˋ ㄊㄨˊ ㄊㄨㄥˊ ㄍㄨㄟ 解释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 汉 桓宽《盐铁论 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同样达到目的。 感情 异涂同归是中性词。 繁体 異涂同歸 近义 异途同归、异路同归 反义 大相径庭、天差地别 |
同归殊涂 |
拼音 tóng guī shū tú 注音 ㄊㄨㄥˊ ㄍㄨㄟ ㄕㄨ ㄊㄨˊ 解释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出处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例子 汉·荀悦《汉纪·平帝纪》:“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经以文奸言,同归殊涂,俱用亡灭。”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同归殊涂是中性词。 繁体 同歸殊涂 近义 殊途同归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