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招字的成语大全

招字的常见组词有:花枝招飐、招魂续魄、招魂扬幡、招门纳婿、招降纳顺、招降纳款、招降纳附、招贤礼士、招贤下士、招军买马、招降纳叛、招蜂引蝶、迎风招展、树高招风、花枝招颤、过市招摇、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谦受益,满招损、满招损,谦受益、虚受益,满招损、招兵买马、招摇撞骗、招摇过市、招财进宝、招财纳福、招权纳贿、招风揽火、招风惹草、招贤纳士、招灾惹祸、招灾揽祸、招亡纳叛、招是生非、招是惹非、招是揽非、招是搬非、招权纳赂、招权纳赇、招架不住、招花惹草、招风惹雨、招蜂惹蝶、扬幡招魂、挖耳当招、枉勘虚招、树大招风、惹是招非、惹灾招祸、惹祸招灾、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招字相关信息

  • 拼音zhāo
  • 部首
  • 总笔画8画
  • 统一码62DB
  • 五笔RVKG
  • 仓颉QSHR
  • 郑码DYJ
  • 四角57062

招zhāoㄓㄠˉ 打手势叫人来:~唤。~呼。~手上车。 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

含招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招花惹草 拼音 zhāo huā rě cǎo 注音 ㄓㄠ ㄏㄨㄚ ㄖㄜˇ ㄘㄠˇ 解释 指挑逗、勾引女子。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那一双积年招花惹草,惯细风情的贼眼,不离这妇人身上。”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招花惹草是中性词。 繁体 招蘤惹艸 近义 招蜂惹蝶、沾花惹草、招蜂引蝶
招贤礼士 拼音 zhāo xián lǐ shì 注音 ㄓㄠ ㄒ一ㄢˊ ㄌ一ˇ ㄕˋ 解释 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出处 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光辅汉帝,招贤礼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网罗人才。 感情 招贤礼士是中性词。 近义 招贤纳士、招贤下士
招架不住 拼音 zhāo jià bù zhù 注音 ㄓㄠ ㄐ一ㄚˋ ㄅㄨˋ ㄓㄨˋ 解释 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8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锏,望内便走。” 例子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因农民起来形势甚猛,地主阶级招架不住,其武装势力大部分投降农会。”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不能抵挡。 谜语 蚂蚁驮砖头 感情 招架不住是中性词。 近义 担当不起 反义 一夫当关 英语 can't ward off blows 俄语 не выдержать удáр
招蜂惹蝶 拼音 zhāo fēng rě dié 注音 ㄓㄠ ㄈㄥ ㄖㄜˇ ㄉ一ㄝˊ 解释 犹招蜂引蝶。 出处 《花城》1981年第3期:“她漂亮,美……在那穷乡僻壤之中,又焉能不招蜂惹蝶?”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招蜂惹蝶是中性词。 繁体 招蜂惹蜨 近义 惹草拈花、招花惹草
花枝招颤 拼音 huā zhī zhāo chàn 注音 ㄏㄨㄚ ㄓ ㄓㄠ ㄔㄢˋ 解释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同“花枝招展”。 出处 《水浒后传》第四回:“冯舍人见了,慌忙起身,偷眼一觑,花枝招颤,态度轻盈,魂不附体,倒身便拜。” 用法 作定语、状语、宾语;用于女子。 感情 花枝招颤是中性词。 繁体 蘤枝招顫 近义 花枝招展、花枝招颭 英语 as gaudy as a butterfly
招风惹雨 拼音 zhāo fēng rě yǔ 注音 ㄓㄠ ㄈㄥ ㄖㄜˇ ㄩˇ 解释 见“招风惹草”。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二回:“这监生不惟遮不得风,避不得雨,且还要招风惹雨。”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招风惹雨是中性词。 繁体 招風惹雨 近义 惹是生非、招风揽火、招风惹草
招贤纳士 拼音 zhāo xián nà shì 注音 ㄓㄠ ㄒ一ㄢˊ ㄋㄚˋ ㄕˋ 解释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例子 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网罗人才。 感情 招贤纳士是中性词。
买马招军 拼音 mǎi mǎ zhāo jūn 注音 ㄇㄞˇ ㄇㄚˇ ㄓㄠ ㄐㄨㄣ 解释 犹言招兵买马。 出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牝贼》:“有这等事?恭喜了!借此号令,买马招军。” 例子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5回:“分头于房山寨及各处,立竖招军旗号,买马招军,积草屯粮,远近村镇,都被劫掠。”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扩军。 感情 买马招军是中性词。 繁体 買馬招軍 近义 招兵买马、买马招兵 英语 gather together a following of mercenaries
招是搬非 拼音 zhāo shì bān fēi 注音 ㄓㄠ ㄕˋ ㄅㄢ ㄈㄟ 解释 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出处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招是搬非是中性词。 近义 惹是生非
招是揽非 拼音 zhāo shì lǎn fēi 注音 ㄓㄠ ㄕˋ ㄌㄢˇ ㄈㄟ 解释 犹招是惹非。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忽听得有人叫道:‘岳相公在那里?’牛皋听得,便喊道:‘在这里!’岳大爷道:‘你又在此招是揽非了。’”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招是揽非是贬义词。 繁体 招是攬非 近义 招事惹非、招是惹非、招是生非 反义 安分守己
招兵买马 拼音 zhāo bīng mǎi mǎ 注音 ㄓㄠ ㄅ一ㄥ ㄇㄞˇ ㄇㄚˇ 解释 招收士兵;购买战马。形容组织扩充力量。 出处 明 汤显祖《牡丹亭 虏谍》:“限他三年内招兵买马,骚扰淮阳地方,相机而行,以开征进之路。” 例子 我们人手不足,需要招兵买马了。 辨形 “招”,不能写作“召”。 辨析 招兵买马与“招降纳叛”;都有“招收人员;扩充势力”的意思。但对象不同;前者是征集愿意参加的人;后者指敌对阵营的人。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招降纳叛 拼音 zhāo xiáng nà pàn 注音 ㄓㄠ ㄒ一ㄤˊ ㄋㄚˋ ㄆㄢˋ 解释 指招收接纳敌方投降叛变的人。现多用来形容网罗坏人;扩充力量;结党营私。 出处 《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 与卓珂月》:“辄欲奏记自通,已又念近日时刻中诸君子,所记载文籍,不啻招降纳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虽不尽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 例子 无论谁搞招降纳叛、结党营私的罪恶活动,都没有好下场。 正音 “降”,不能读作“jiàng”。 辨形 “叛”,不能写作“判”。 辨析 见“
招财纳福 拼音 zhāo cái nà fú 注音 ㄓㄠ ㄘㄞˊ ㄋㄚˋ ㄈㄨˊ 解释 纳:享受。发财享福。 出处 伊索《伊索寓言·赫耳墨斯的雕像》:“他看见自己的像,心想自己是个掌管招财纳福的天使,人们一定要出高价来买,就问值多少钱。”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招财纳福是中性词。
招权纳赇 拼音 zhāo quán nà qiú 注音 ㄓㄠ ㄑㄨㄢˊ ㄋㄚˋ ㄑ一ㄡˊ 解释 见“招权纳贿”。 出处 《明史·石亨传》:“因劾亨招权纳赇,肆行无忌。”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贪财。 感情 招权纳赇是贬义词。 繁体 招権納賕 近义 招权纳贿、招权纳赂
招魂扬幡 拼音 zhāo hún yáng fān 注音 ㄓㄠ ㄏㄨㄣˊ 一ㄤˊ ㄈㄢ 解释 魂:灵魂;招魂:招回灵魂;幡: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的旗子。比喻为死亡的旧事物复活进行鼓吹。 出处 例子 她又在为资本主义招魂扬幡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复旧。 感情 招魂扬幡是贬义词。 近义 扬幡招魂
招摇过市 拼音 zhāo yáo guò shì 注音 ㄓㄠ 一ㄠˊ ㄍㄨㄛˋ ㄕˋ 解释 大摇大摆地走过大街。比喻故意在人多热闹的地方显示声势;惹人注意。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例子 明 许自昌《水浒记》:“你不惜目挑心招,无俟招摇过市。” 辨形 “摇”,不能写作“谣”、“遥”。 辨析 “引人注目”和招摇过市都有“引人注意”的意思。但招摇过市是贬义成语;偏重指故
惹祸招灾 拼音 rě huò zhāo zāi 注音 ㄖㄜˇ ㄏㄨㄛˋ ㄓㄠ ㄗㄞ 解释 给自己引来麻烦。 出处 元 张养浩《普天乐》:“莫刚直,休豪迈,于身无益,惹祸招灾。” 例子 本是那驴骡里出弩骀,少教训,欠丁揌,惹祸招灾。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清腔类 斗鹌鹑》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惹祸招灾是中性词。 繁体 惹禍招災 近义 惹祸招愆、惹祸招殃、惹灾招祸 英语 stick one's chin out(invite disaster)
招军买马 拼音 zhāo jūn mǎi mǎ 注音 ㄓㄠ ㄐㄨㄣ ㄇㄞˇ ㄇㄚˇ 解释 犹招兵买马。 出处 元·无名氏《聚兽牌》第一折:“今有汉三公子刘文叔,在白水村兴兵聚义,招军买马。” 例子 次早平明,唐僧登坐帐中,教军士把招军买马旗儿扯起。《西游补》第十五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扩军。 感情 招军买马是中性词。 繁体 招軍買馬 近义 招兵买马、买马招军
招降纳款 拼音 zhāo xiáng nà kuǎn 注音 ㄓㄠ ㄒ一ㄤˊ ㄋㄚˋ ㄎㄨㄢˇ 解释 招:招引;纳:接纳;款:投诚。指招引接纳敌方投降、叛变的人扩充势力。 出处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明道》:“岂非招降纳款,开之以自新乎!”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招降纳款是中性词。 近义 招降纳叛、招降纳顺、招降纳附
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拼音 zhāo zhī bù lái,huī zhī bù qù 注音 ㄓㄠ ㄓ ㄅㄨˋ ㄌㄞˊ,ㄏㄨㄟ ㄓ ㄅㄨˋ ㄑㄨˋ 解释 麾:同“挥”,挥手。形容为人刚正不阿,坚定不移,不轻易听命于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黯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是中性词。 反义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招权纳赂 拼音 zhāo quán nà lù 注音 ㄓㄠ ㄑㄨㄢˊ ㄋㄚˋ ㄌㄨˋ 解释 见“招权纳贿”。 出处 《元史·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例子 皆人间清要之官而招权纳赂,欺世盜名,或于任所阳为廉洁,而阴受苞苴。明·李昌祺《剪灯余话·何思明游酆都录》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贪财。 感情 招权纳赂是贬义词。 繁体 招権納賂 近义 招权纳贿、招权纳赇
招降纳附 拼音 zhāo xiáng nà fù 注音 ㄓㄠ ㄒ一ㄤˊ ㄋㄚˋ ㄈㄨˋ 解释 招:招引;纳:接纳;附:归附。指招引接纳敌方投降、叛变的人扩充势力。 出处 《元史·来阿八赤传》:“今出兵分定其地,招降纳附,勿纵士卒侵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招降纳附是中性词。 近义 招降纳叛、招降纳顺、招降纳款
招魂续魄 拼音 zhāo hún xù pò 注音 ㄓㄠ ㄏㄨㄣˊ ㄒㄨˋ ㄆㄛˋ 解释 指魂魄不失散。比喻悼念死者。 出处 明·宋濂《桃花涧修楔诗序》:“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文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拔除不祥。”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招魂续魄是中性词。
树大招风 拼音 shù dà zhāo fēng 注音 ㄕㄨˋ ㄉㄚˋ ㄓㄠ ㄈㄥ 解释 树大了容易招风打击。比喻目标大了引人注意;容易招惹是非。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例子 再者树大招风,土地、山峦多了容易显眼,惹人反对。(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 正音 “招”,不能读作“zāo”。 辨形 “招”,不能写作“昭”。 辨析 树大招风和“名高引谤”都可形容“因名声大而招致祸患”;但树大招风不仅仅指“名高”;也
招摇撞骗 拼音 zhāo yáo zhuàng piàn 注音 ㄓㄠ 一ㄠˊ ㄓㄨㄤˋ ㄆ一ㄢˋ 解释 招摇:故意炫耀自己;撞骗:到处找机会行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自己;进行诈骗。也作“撞骗招摇”。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那些家人在外招摇撞骗,欺凌属员,已经把好名声都弄坏了。” 例子 只是奴才们在外头招摇撞骗,闹出事来,我就耽不起。(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六回) 正音 “撞”,不能读作“chuàng”。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江湖佬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