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恐字的成语大全

恐字的常见组词有:临死不恐、致远恐泥、惊恐失措、诚恐诚惶、有恃毋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唯恐天下不乱、有所恃而不恐、争先恐后、争前恐后、有恃无恐、临难不恐、恐后争先、恐遭物议、恐慌万状、恐后无凭、惊恐万状、惊恐失色、惶恐不安、恐、担惊受恐、诚惶诚恐、白色恐怖、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恐字相关信息

  • 拼音kǒng
  • 部首
  • 总笔画10画
  • 统一码6050
  • 五笔AMYN|AWYN
  • 仓颉MNP
  • 郑码BIQW
  • 四角17331

恐kǒngㄎㄨㄥˇ 害怕,畏惧:~惧。~怖。~慌。惊~。有恃无~。 恫吓(hè)

含恐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白色恐怖 拼音 bái sè kǒng bù 注音 ㄅㄞˊ ㄙㄜˋ ㄎㄨㄥˇ ㄅㄨˋ 解释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例子 鲁迅先生对于白色恐怖毫不畏惧,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正音 “色”,不能读作“shǎi”。 辨形 “怖”,不能写作“布”。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极其恐怖的气氛。 感情
有恃毋恐 拼音 yǒu shì wú kǒng 注音 一ㄡˇ ㄕˋ ㄨˊ ㄎㄨㄥˇ 解释 见“有恃无恐”。 出处 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临敌之时……地势、敌情了如指掌,绘图遍示,使一军谙悉情形,有恃毋恐,故战胜攻取如响应声。”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仗势。 感情 有恃毋恐是中性词。 近义 有恃无恐、有所恃而不恐 反义 瞻前顾后
有恃无恐 拼音 yǒu shì wú kǒng 注音 一ㄡˇ ㄕˋ ㄨˊ ㄎㄨㄥˇ 解释 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无所畏惧;毫无顾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例子 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闻一多《演讲录 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正音 “恃”,不能读作“chí”。 辨形 “恃”,不能写作“持”。 辨析 见“有备无患”。 用法 连动式;作
临死不恐 拼音 lín sǐ bù kǒng 注音 ㄌ一ㄣˊ ㄙˇ ㄅㄨˋ ㄎㄨㄥˇ 解释 恐:恐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出处 西汉·刘秀《新序·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例子 她临死不恐,视死如归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胆大志坚。 感情 临死不恐是中性词。 繁体 臨死不恐 近义 临死不怯 英语 be fearless in the face of death
惊恐失措 拼音 jīng kǒ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ㄎㄨㄥˇ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惊恐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恐失措 近义 惊惶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恐慌万状 拼音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注音 ㄎㄨㄥˇ ㄏㄨㄤ ㄨㄢˋ ㄓㄨㄤˋ 解释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出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惊慌。 感情 恐慌万状是贬义词。 繁体 恐慌萬狀 近义 惊恐万状 英语 extremely panicky(panic-struck) 德语 in Panik geraten
恐后争先 拼音 kǒng hòu zhēng xiān 注音 ㄎㄨㄥˇ ㄏㄡˋ ㄓㄥ ㄒ一ㄢ 解释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他却横冲直撞,恐后争先。” 例子 纸鸢们也欢喜太阳:一个个恐后争先,争先恐后,不断努力,飞扬,向上。郭沫若《女神·心灯》 用法 作谓语;指上进心很强。 感情 恐后争先是中性词。 繁体 恐后爭先 近义 争先恐后 英语 fall over each other(fall over one another)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拼音 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注音 ㄒㄩㄝˊ ㄖㄨˊ ㄅㄨˋ ㄐ一ˊ,一ㄡˊ ㄎㄨㄥˇ ㄕ ㄓ 解释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处 《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例子 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清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人的迫切心情。
唯恐天下不乱 拼音 wéi kǒng tiān xià bù luàn 注音 ㄨㄟˊ ㄎㄨㄥˇ ㄊ一ㄢ ㄒ一ㄚˋ ㄅㄨˋ ㄌㄨㄢˋ 解释 恐:恐怕。指希望天下大乱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出处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种混乱状况确实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活动,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条件。” 例子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瞬息万变,唯恐天下不乱。”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感情 唯恐天下不乱是贬义词。 繁体 唯恐天下不亂 近义 惟恐天下不乱
临难不恐 拼音 lín nàn bù kǒng 注音 ㄌ一ㄣˊ ㄋㄢˋ ㄅㄨˋ ㄎㄨㄥˇ 解释 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出处 《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例子 见危致命,临难不恐。(《旧唐书 郗士美李墉等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沉着、冷静。 感情 临难不恐是中性词。 繁体 臨難不恐 近义 临难不惧 反义 临事而惧
惊恐万状 拼音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注音 ㄐ一ㄥ ㄎㄨㄥˇ ㄨㄢˋ ㄓㄨㄤˋ 解释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例子 大家定睛看时,原来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敌袭来,惊恐万状地向南飞去。(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 正音 “恐”,不能读作“gǒng”。 辨形 “状”,不能写作“壮”。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惊恐万
有所恃而不恐 拼音 yǒu suǒ shì ér bù kǒng 注音 一ㄡˇ ㄙㄨㄛˇ ㄕˋ ㄦˊ ㄅㄨˋ ㄎㄨㄥˇ 解释 恃:倚仗;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出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但是仍然需要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以备白色恐怖到来时有所恃而不恐。”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仗势。 感情 有所恃而不恐是中性词。 近义 有恃无恐、有恃毋恐
诚惶诚恐 拼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注音 ㄔㄥˊ ㄏㄨㄤˊ ㄔㄥˊ ㄎㄨㄥˇ 解释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例子 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惶恐不安 拼音 huáng kǒng bù ān 注音 ㄏㄨㄤˊ ㄎㄨㄥˇ ㄅㄨˋ ㄢ 解释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例子 (1)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强大,超级大国都感到惶恐不安了。 (2)社会秩序不安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也会惶恐不安。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慌”。 辨析 惶恐不安和“惊慌失措”;都有“惊慌、害怕的意思。但惶恐
恐遭物议 拼音 kǒng zāo wù yì 注音 ㄎㄨㄥˇ ㄗㄠ ㄨˋ 一ˋ 解释 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出处 《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用法 作谓语;害怕受到非议。 感情 恐遭物议是中性词。 繁体 恐遭物議
担惊受恐 拼音 dān jīng shòu kǒng 注音 ㄉㄢ ㄐ一ㄥ ㄕㄡˋ ㄎㄨㄥˇ 解释 见“担惊忍怕”。 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例子 早知道这般的担惊受恐,我可也图甚么衣紫拖朱。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感情 担惊受恐是贬义词。 繁体 擔驚受恐 近义 担惊受怕 英语 get the breeze up
致远恐泥 拼音 zhì yuǎn kǒng ní 注音 ㄓˋ ㄩㄢˇ ㄎㄨㄥˇ ㄋ一ˊ 解释 致远:到达远方,比喻委以重任;泥:阻滞拘泥,难行。恐怕妨碍实现远大目标。比喻小技无补于大业。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例子 章炳麟《驳建立孔教议》:“斯岂草野之无贤才,由其不习政书,致远恐泥,不足与世卿竞爽。”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致远恐泥是中性词。
争前恐后 拼音 zhēng qián kǒng hòu 注音 ㄓㄥ ㄑ一ㄢˊ ㄎㄨㄥˇ ㄏㄡˋ 解释 见“争先恐后”。 出处 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 例子 大家一听金娘要回来,好象吃了什么兴奋药,都争前恐后地搭竹架子,把各家存着的茅草搬出来。许地山《桃金娘》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争前恐后是中性词。 繁体 爭前恐后 近义 争先恐后 俄语 стремиться быть впереди(стремиться в
诚恐诚惶 拼音 chéng kǒng chéng huáng 注音 ㄔㄥˊ ㄎㄨㄥˇ ㄔㄥˊ ㄏㄨㄤˊ 解释 诚:确实;惶:害怕。惶恐不安。指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出处 明·汤显祖《南柯记·朝议》:“念臣棼诚恐诚惶,壍江城遭寇与拦当。”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带有幽默或讽刺。 感情 诚恐诚惶是贬义词。 繁体 誠恐誠惶 近义 诚惶诚恐、诚惶诚惧 英语 with awe and respect
争先恐后 拼音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注音 ㄓㄥ ㄒ一ㄢ ㄎㄨㄥˇ ㄏㄡˋ 解释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 明 屠勋《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 例子 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 辨析 争先恐后和“不甘后人”都含有“不肯落在别人后面”的意思。但争先恐后还有“争先”和“在公共场合不守秩序”的意思;“不甘后人”没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人的动作等。 谜语 急;冲线;赛跑 感情
恐后无凭 拼音 kǒng hòu wú píng 注音 ㄎㄨㄥˇ ㄏㄡˋ ㄨˊ ㄆ一ㄥˊ 解释 怕以后没有个凭证。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常与“立次存照”连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例子 我们恐后无凭,还是签订正式的合同吧 用法 作谓语;用于文书,与“立此存照”连用。 感情 恐后无凭是中性词。 繁体 恐后無凴 近义 空口无凭
惊恐失色 拼音 jīng kǒng shī sè 注音 ㄐ一ㄥ ㄎㄨㄥˇ ㄕ ㄙㄜˋ 解释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例子 他被突然变故吓得惊恐失色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惊恐失色是中性词。 繁体 驚恐失色 近义 惊恐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pale with 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