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惑俗 |
拼音 qī shì huò sú 注音 ㄑ一 ㄕˋ ㄏㄨㄛˋ ㄙㄨˊ 解释 欺骗世人,破坏习俗。 出处 郭沫若《惠施的思想与性格》:“在思想革命的时期,一种学论初出世时,谁不受人非难,被诋为非圣无法,离经畔道,欺世惑俗,乃至处于极刑呢?”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欺世惑俗是贬义词。 近义 欺世乱俗 |
解疑释惑 |
拼音 jiě yí shì huò 注音 ㄐ一ㄝˇ 一ˊ ㄕˋ ㄏㄨㄛˋ 解释 解: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出处 汉 孔融《荐祢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解疑释惑是中性词。 繁体 解疑釋惑 |
流言惑众 |
拼音 liú yán huò zhòng 注音 ㄌ一ㄡˊ 一ㄢˊ ㄏㄨㄛˋ ㄓㄨㄥˋ 解释 流言:无根据的话。指制造谣言以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制造谣言迷惑群众。 感情 流言惑众是贬义词。 繁体 流言惑衆 近义 妖言惑众 英语 Lying rumours lead the public astray. |
授业解惑 |
拼音 shòu yè jiě huò 注音 ㄕㄡˋ 一ㄝˋ ㄐ一ㄝˇ ㄏㄨㄛˋ 解释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出处 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子 《明史·张昭传》:“及受职泮林,猥琐贪饕,要求百故,而授业解惑,莫措一词。”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教师等。 感情 授业解惑是中性词。 繁体 授業解惑 近义 传道授业 英语 impart knowledge and resolve doubts(teach and answer queries) |
发蒙解惑 |
拼音 fā méng jiě huò 注音 ㄈㄚ ㄇㄥˊ ㄐ一ㄝˇ ㄏㄨㄛˋ 解释 发蒙:启发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启发开导,脱离蒙昧,解除疑惑。 出处 汉·枚乘《七发》:“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启蒙。 感情 发蒙解惑是中性词。 繁体 發蒙解惑 近义 发蒙解缚 |
不惑之年 |
拼音 bù huò zhī nián 注音 ㄅㄨˋ ㄏㄨㄛˋ ㄓ ㄋ一ㄢˊ 解释 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例子 他大学毕业年仅20,而光阴飞转,很快已近不惑之年了。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 辨形 “惑”,不能写作“或”。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谜语 40岁 感情 不惑 |
妖言惑众 |
拼音 yāo yán huò zhòng 注音 一ㄠ 一ㄢˊ ㄏㄨㄛˋ ㄓㄨㄥˋ 解释 妖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离奇的话;惑:迷乱。用骗人的话蛊惑群众。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眭弘传》:“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 例子 世上这些妖言惑众的人,怎么没人治他一下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正音 “众”,不能读作“zòng”。 辨形 “惑”,不能写作“或”。 辨析 妖言惑众和“蛊惑人心”;都有“迷惑群众”的意思。但妖言惑众偏重在“妖言”;指 |
挑拨煽惑 |
拼音 tiǎo bō shān huò 注音 ㄊ一ㄠˇ ㄅㄛ ㄕㄢ ㄏㄨㄛˋ 解释 搬弄是非,煽动闹事。 出处 邓小平《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日寇、汉奸、托派之辈,则更利用这些缺点和错误,来进行其挑拨煽惑的阴谋,企图造成民变。”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挑起事端。 感情 挑拨煽惑是贬义词。 繁体 挑撥傓惑 近义 挑拨离间 |
造谣惑众 |
拼音 zào yáo huò zhòng 注音 ㄗㄠˋ 一ㄠˊ ㄏㄨㄛˋ ㄓㄨㄥˋ 解释 制造谣言;迷惑群众。 出处 邹鲁《江苏光复纪事》:“又都督府颁发暂行军律:一临阵退缩者斩,一强奸妇女者斩,一骚扰百姓者斩,一造谣惑众者斩。” 例子 敌人搞阴谋,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造谣惑众。 辨形 “谣”,不能写作“摇”;“惑”,不能写作“或”。 辨析 造谣惑众与“蛊惑人心”有别:造谣惑众侧重于形容制造谣言;“蛊惑人心”侧重于形容使人迷乱。 用法 连动式; |
二缶锺惑 |
拼音 èr fǒu zhōng huò 注音 ㄦˋ ㄈㄡˇ ㄓㄨㄥ ㄏㄨㄛˋ 解释 用两种容量不同的器具来量粮食,怎幺也量不清。比喻标准不一,是非不明。缶、锺:指量器。 出处 《庄子·天地》:“以二缶锺惑,而所适不得矣。” 例子 己既自迷,又使他人沦陷,岂直二缶锺惑而已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繁体 二缶鍾惑 |
迷迷惑惑 |
拼音 mí mí huò huò 注音 ㄇ一ˊ ㄇ一ˊ ㄏㄨㄛˋ ㄏㄨㄛˋ 解释 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 例子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5回:“俺自闻了这股果香,心里迷迷惑惑,只顾想吃,那里还顾甚么妖怪!”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清醒。 感情 迷迷惑惑是中性词。 反义 一清二楚 英语 indistinct |
夸诞生惑 |
拼音 kuā dàn shēng huò 注音 ㄎㄨㄚ ㄉㄢˋ ㄕㄥ ㄏㄨㄛˋ 解释 夸诞:说话荒诞不经。说话荒诞不经,使人产生疑惑。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不苟》:“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夸诞生惑是中性词。 繁体 夸誕生惑 |
疑三惑四 |
拼音 yí sān huò sì 注音 一ˊ ㄙㄢ ㄏㄨㄛˋ ㄙˋ 解释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出处 例子 她就是疑三惑四的性格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多疑。 感情 疑三惑四是中性词。 近义 疑神疑鬼 英语 extremely suspicious |
淆惑视听 |
拼音 xiáo huò shì tīng 注音 ㄒ一ㄠˊ ㄏㄨㄛˋ ㄕˋ ㄊ一ㄥ 解释 故意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是非真伪。 出处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这些人一般都打着所谓民主的幌子,很容易淆惑视听。”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故意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 感情 淆惑视听是贬义词。 繁体 淆惑視聽 近义 混淆视听 俄语 засорить глаза(ввести в заблуждение) |
二缶钟惑 |
拼音 èr fǒu zhōng huò 注音 ㄦˋ ㄈㄡˇ ㄓㄨㄥ ㄏㄨㄛˋ 解释 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出处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例子 己既自迷,又使他人沦陷,陷入迷惘,岂直二缶钟惑而已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用法 作宾语、补语;指人分不清是非。 感情 二缶钟惑是贬义词。 繁体 二缶鐘惑 |
调三惑四 |
拼音 diào sān huò sì 注音 ㄉ一ㄠˋ ㄙㄢ ㄏㄨㄛˋ ㄙˋ 解释 见“调三斡四”。 出处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感情 调三惑四是贬义词。 繁体 調三惑四 近义 调三斡四 |
欺世惑众 |
拼音 qī shì huò zhòng 注音 ㄑ一 ㄕˋ ㄏㄨㄛˋ ㄓㄨㄥˋ 解释 欺骗世人,迷惑大众。指坏人以欺骗手段博得信任。 出处 例子 政治家大多都以动听的言词欺世惑众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以欺骗手段获得信用。 感情 欺世惑众是贬义词。 繁体 欺丗惑衆 英语 deceive the public and mislead the people(pull the wool over people's eyes) |
质疑辨惑 |
拼音 zhì yí biàn huò 注音 ㄓˋ 一ˊ ㄅ一ㄢˋ ㄏㄨㄛˋ 解释 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出处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质疑辨惑是中性词。 繁体 質疑辨惑 |
惑世诬民 |
拼音 huò shì wū mín 注音 ㄏㄨㄛˋ ㄕˋ ㄨ ㄇ一ㄣˊ 解释 指蛊惑世人。 出处 明刘若愚《酌中志 内臣职掌纪略》:“极厌憎释教,以为惑世诬民,最宜摈绝者。” 例子 但我自有生以来,凡所闻见,皆其惑世诬民,蠹财乱伦之事,深可厌恶。《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惑世诬民是贬义词。 繁体 惑丗誣民 |
造言惑众 |
拼音 zào yán huò zhòng 注音 ㄗㄠˋ 一ㄢˊ ㄏㄨㄛˋ ㄓㄨㄥˋ 解释 惑:迷惑。制造谣言迷惑群众。 出处 清·壮者《扫迷帚》第十回:“老兄六尺须眉,何苦同妇人女子一般识见,造言惑众,说得天花乱坠,凿凿有据呢!”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造言惑众是中性词。 繁体 造言惑衆 |
疑惑不解 |
拼音 yí huò bù jiě 注音 一ˊ ㄏㄨㄛˋ ㄅㄨˋ ㄐ一ㄝˇ 解释 心中怀疑,不明白。 出处 顾寄南《黄桥烧饼》:“他疑惑不解。陈毅同志告诉他,这是准备给俘虏吃的。” 例子 陆天明《省委书记》:“马小扬接过外衣,疑惑不解地问:‘您不跟我们一起走?’”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疑惑不解是中性词。 近义 迷惑不解 德语 vor einem Rǎtsel stehen |
大惑不解 |
拼音 dà huò bù jiě 注音 ㄉㄚˋ ㄏㄨㄛˋ ㄅㄨˋ ㄐ一ㄝˇ 解释 惑:疑惑迷乱;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出处 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例子 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土偶》) 正音 “解”,不能读作“xiè”、“jiè”。 辨形 “惑”,不能写作“或”。 辨析 大惑不解和“百思不解”;都表示对某事有疑惑;反复思考 |
扇惑人心 |
拼音 shān huò rén xīn 注音 ㄕㄢ ㄏㄨㄛˋ ㄖㄣˊ ㄒ一ㄣ 解释 扇惑:挑拨引诱。挑拨引诱人的心志。 出处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13卷:“又有燃指焚香,刺肤割股,惊骇人目,扇惑人心,不惟饕餮于民,抑且有伤风化。”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迷惑人心。 感情 扇惑人心是贬义词。 近义 蛊惑人心 英语 agitate people by demagogy(deceive and stir up people's mind) |
疑疑惑惑 |
拼音 yí yí huò huò 注音 一ˊ 一ˊ ㄏㄨㄛˋ ㄏㄨㄛˋ 解释 怀疑别人,疑虑不安,犹豫不定。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自从昨夜见鬼,心中总是疑疑惑惑的,如今听了大了这些话,不觉把素日的心性改了一半,已有三分信意。” 例子 浩然《艳阳天》第19章:“萧长春见马连福疑疑惑惑地不动弹,就先走过去。”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人的心情。 感情 疑疑惑惑是中性词。 近义 半信半疑 |
迷惑不解 |
拼音 mí huò bù jiě 注音 ㄇ一ˊ ㄏㄨㄛˋ ㄅㄨˋ ㄐ一ㄝˇ 解释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 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例子 王朔《永失我爱》:“街上行人都仰头卖呆,迷惑不解,面面相觑。”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迷惑不解是贬义词。 近义 疑疑惑惑、疑惑不解 英语 scratch one's head over(be in a haze) 日语 当惑(とうわく)する,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