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听字的成语大全

听字的常见组词有:欺罔视听、帘视壁听、敢不听命、不堪视听、耸动听闻、游鱼出听、以正视听、淆惑视听、舍实听声、收视返听、听其自便、听微决疑、危言悚听、危辞耸听、听命由天、甜蜜动听、周听不蔽、听天安命、听天任命、听天委命、娓娓可听、辘辘远听、厌闻饫听、言听行从、言听事行、言听谋决、言听计用、言听计行、言从计听、眩视惑听、淆乱视听、惟命是听、束手听命、计行言听、即温听厉、道听涂说、垂帘听决、揣骨听声、侈人观听、闭目塞听、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听字相关信息

  • 拼音tīng
  • 部首
  • 总笔画7画
  • 统一码542C
  • 五笔KRH
  • 仓颉RHML
  • 郑码JPD
  • 四角62021

听tīngㄊㄧㄥˉ 用耳朵接受声音:~力。~写。~觉。聆~。洗耳恭~。 顺从,

含听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听其自便 拼音 tīng qí zì biàn 注音 ㄊ一ㄥ ㄑ一ˊ ㄗˋ ㄅ一ㄢˋ 解释 听:听任。听任它自然发展与行动。 出处 清·薛福成《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中国出洋之民数百万,粤人以佣工为较多,其俗里虽贱视之,尚能听其自便,衣食之外,颇积余财。” 例子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至于无关秩序,总以听其自便为是。” 用法 作谓语、宾语;表示不干涉。 感情 听其自便是中性词。 繁体 聽其自便 近义 听其自然、听其自流 英语 let someo
反听收视 拼音 fǎn tīng shōu shì 注音 ㄈㄢˇ ㄊ一ㄥ ㄕㄡ ㄕˋ 解释 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出处 宋˙范仲淹《蒙以养正赋》:“务实去华,育德之方斯在;反听收视,养恬之义相应。” 繁体 反聽收視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拼音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 注音 ㄕˋ ㄦˊ ㄅㄨˋ ㄐ一ㄢˋ,ㄊ一ㄥ ㄦˊ ㄅㄨˋ ㄨㄣˊ 解释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例子 秦牧《核心》:“英雄人物即使就在他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中性词。 繁体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近
狐听之声 拼音 hú tīng zhī shēng 注音 ㄏㄨˊ ㄊ一ㄥ ㄓ ㄕㄥ 解释 指冰下水流之声。 出处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例子 别浦宵凝,狐听之声乍绝;回汀晓合,虫疑之质俄生。唐·林滋《阳冰赋》 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狐听之声是中性词。 繁体 狐聽之聲
耳听八方 拼音 ěr tīng bā fāng 注音 ㄦˇ ㄊ一ㄥ ㄅㄚ ㄈㄤ 解释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例子 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辨形 “八”,不能写作“入”。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人很机警。 谜语 话务员 感情 耳听八方是中性词。 繁体 耳聽八
侈人观听 拼音 chǐ rén guān tīng 注音 ㄔˇ ㄖㄣˊ ㄍㄨㄢ ㄊ一ㄥ 解释 谓加强人们在观感听觉上的印象。 出处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直从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禅。后来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个,这怎叫得有道之君?无非要粉饰太平,侈人观听。”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侈人观听是中性词。 繁体 侈人觀聽
惟命是听 拼音 wéi mìng shì tīng 注音 ㄨㄟˊ ㄇ一ㄥˋ ㄕˋ ㄊ一ㄥ 解释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 出处 西汉·司马迁《越王勾践世家》:“今君王举玉趾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 例子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四章:“对上级他是惟命是听,对下级他很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 感情 惟命是听是贬义词。 繁体 惟命是聽 近义 惟命是从 英语 always do as one is told like wax in somebody's hand(do as one istold; be absolutely
牛听弹琴 拼音 niú tīng dàn qín 注音 ㄋ一ㄡˊ ㄊ一ㄥ ㄉㄢˋ ㄑ一ㄣˊ 解释 比喻听不懂。 出处 瞿秋白《乱弹》:“现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无线电的播音里去听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听弹琴,一窍不通了。”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听不懂。 感情 牛听弹琴是贬义词。 繁体 牛聽彈琹 近义 对牛弹琴
款言不听 拼音 kuǎn yán bù tīng 注音 ㄎㄨㄢˇ 一ㄢˊ ㄅㄨˋ ㄊ一ㄥ 解释 款:通“窾”,空。对于不真实的话不要听信。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款言不听,奸乃不生。”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不听虚话。 感情 款言不听是中性词。 繁体 欵言不聽
听其言而观其行 拼音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注音 ㄊ一ㄥ ㄑ一ˊ 一ㄢˊ ㄦˊ ㄍㄨㄢ ㄑ一ˊ ㄒ一ㄥˊ 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例子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1回:“自以为举世可欺,听其言而观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见。”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感情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中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拼音 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tīng 注音 ㄓ ㄨˊ ㄅㄨˋ 一ㄢˊ,一ㄢˊ ㄨˊ ㄅㄨˋ ㄊ一ㄥ 解释 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是中性词。
偏听偏言 拼音 piān tīng piān yán 注音 ㄆ一ㄢ ㄊ一ㄥ ㄆ一ㄢ 一ㄢˊ 解释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出处 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偏听偏言是贬义词。 繁体 偏聽偏言 近义 偏听则暗 反义 兼听则明
舍实听声 拼音 shě shí tīng shēng 注音 ㄕㄜˇ ㄕˊ ㄊ一ㄥ ㄕㄥ 解释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舍实听声是中性词。 繁体 捨實聽聲
逖听遐视 拼音 tì tīng xiá shì 注音 ㄊ一ˋ ㄊ一ㄥ ㄒ一ㄚˊ ㄕˋ 解释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出处 《新唐书·选举志下》:“圣主明目达聪,逖听遐视,罪其私冒不慎举者,小加谴责,大正刑典,责成授任,谁敢不勉?”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逖听遐视是中性词。 繁体 逷聽遐視
计行言听 拼音 jì xíng yán tīng 注音 ㄐ一ˋ ㄒ一ㄥˊ 一ㄢˊ ㄊ一ㄥ 解释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出处 《金史·术虎高琪传》:“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州郡残破不复恤也。宣宗惑之,计行言听,终以自毙。”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计行言听是中性词。 繁体 計行言聽 近义 言听计从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拼音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 注音 ㄕˋ ㄓ ㄅㄨˋ ㄐ一ㄢˋ,ㄊ一ㄥ ㄓ ㄅㄨˋ ㄨㄣˊ 解释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例子 明·吕坤《呻吟语》第三卷:“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岂无风雨雷霆,亦只时发间出。”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拼音 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 注音 一ㄢˊ ㄓㄜˇ ㄓㄨㄣ ㄓㄨㄣ,ㄊ一ㄥ ㄓㄜˇ ㄇ一ㄠˇ ㄇ一ㄠˇ 解释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出处 《诗经 大雅 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例子 廖仲恺《消费合作社概论》:“顾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感情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是贬义词。 繁体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近义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道听耳食 拼音 dào tīng ěr shí 注音 ㄉㄠˋ ㄊ一ㄥ ㄦˇ ㄕˊ 解释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出处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道听耳食是贬义词。 繁体 道聽耳食
娓娓动听 拼音 wěi wěi dòng tīng 注音 ㄨㄟˇ ㄨㄟˇ ㄉㄨㄥˋ ㄊ一ㄥ 解释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 出处 清 黄云鸿《福惠全书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听。” 例子 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细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邹韬奋《我的母亲》) 辨形 “娓”,不能写作“委”。 辨析 娓娓动听和“天花乱坠”都形容说得十分动听。但娓娓动听不含虚妄、不切实际的意思。“天花乱坠”则有;同时娓娓动听含褒义;“天
听命由天 拼音 tīng mìng yóu tiān 注音 ㄊ一ㄥ ㄇ一ㄥˋ 一ㄡˊ ㄊ一ㄢ 解释 听:任凭;由:顺随。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不若放宽了心度日去,听命由天。” 例子 郑振铎《桂公塘》:“不,莫管我,且听命由天。”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做主观努力。 感情 听命由天是贬义词。 近义 听天由命、听天任命 英语 trust to luck
垂帘听决 拼音 chuí lián tīng jué 注音 ㄔㄨㄟˊ ㄌ一ㄢˊ ㄊ一ㄥ ㄐㄩㄝˊ 解释 见“垂帘听政”。 出处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皇上冲龄,未能亲政,天步方艰,军国事重,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感情 垂帘听决是中性词。 繁体 垂簾聽决 近义 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拼音 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注音 ㄔㄨㄟˊ ㄌ一ㄢˊ ㄊ一ㄥ ㄓㄥˋ 解释 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出处 宋 王偁《东都事略》:“英宗暴得疾,慈圣后垂帘听政。” 例子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西太后垂帘听政的情景。 正音 “垂”,不能读作“cuí”。 辨形 “政”,不能写作“正”。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谜语 帝王后代 感情 垂帘听政是中性词。 繁体 垂簾聽政 近义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拼音 zhǐ tīng lóu tī xiǎng,bù jiàn rén xià lái 注音 ㄓˇ ㄊ一ㄥ ㄌㄡˊ ㄊ一 ㄒ一ㄤˇ,ㄅㄨˋ ㄐ一ㄢˋ ㄖㄣˊ ㄒ一ㄚˋ ㄌㄞˊ 解释 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出处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三章:“一去就是好些年,说要回来,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例子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别再吹了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空谈。 感情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是中性词。 繁体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近义 干打雷不下雨
牧豕听经 拼音 mù shǐ tīng jīng 注音 ㄇㄨˋ ㄕˇ ㄊ一ㄥ ㄐ一ㄥ 解释 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出处 《后汉书·承宫传》:“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读书勤奋。 感情 牧豕听经是中性词。 繁体 牧豕聽經
洗耳拱听 拼音 xǐ ěr gǒng tīng 注音 ㄒ一ˇ ㄦˇ ㄍㄨㄥˇ ㄊ一ㄥ 解释 见“洗耳恭听”。 出处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官洗耳拱听。” 例子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必须再求一风月艳丽之曲,我等洗耳拱听。”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讽刺或诙谐。 感情 洗耳拱听是中性词。 繁体 洗耳拱聽 近义 洗耳恭听 英语 listen with respectful attention(with open ears) 俄语 при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