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吞字的成语大全

吞字的常见组词有:气吞河山、气吞虹霓、气吞万里、鲸吞虎据、浑抡吞枣、虎咽狼吞、巴蛇吞象、一蛇吞象、生吞活夺、声吞气忍、服气吞露、吞声忍泣、吞声饮泪、慢慢吞吞、壮气吞牛、饮气吞声、饮恨吞声、饮冰吞檗、咽苦吞甘、蛇食鲸吞、轻吞慢吐、鲸吞蛇噬、鲸吞虎噬、活剥生吞、浑沦吞枣、虎踞鲸吞、人心不足蛇吞象、打落牙齿和血吞、饮泣吞声、网漏吞舟、吞吞吐吐、吞刀吐火、吞云吐雾、吞刀刮肠、吞言咽理、吞舟之鱼、吞舟漏网、吞舟是漏、吞炭漆身、吞纸抱犬、吞声饮泣、吞声饮恨、吞声饮气、吞声忍气、吞声忍泪、吞风饮雨、吞符翕景、生吞活剥、蛇欲吞象、忍气吞声、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吞字相关信息

  • 拼音tūn
  • 部首
  • 总笔画7画
  • 统一码541E
  • 五笔GDKF
  • 仓颉MKR
  • 郑码AGJ
  • 四角10608

吞tūnㄊㄨㄣˉ 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吐。~咽。~噬。狼~虎咽。气~山河

含吞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咽苦吞甘 拼音 yàn kǔ tūn gān 注音 一ㄢˋ ㄎㄨˇ ㄊㄨㄣ ㄍㄢ 解释 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出处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想着我咽苦吞甘,十月怀耽,乳哺三年。” 用法 作谓语;指吃苦。 感情 咽苦吞甘是中性词。 繁体 嚥苦吞甘
活剥生吞 拼音 huó bāo shēng tūn 注音 ㄏㄨㄛˊ ㄅㄠ ㄕㄥ ㄊㄨㄣ 解释 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 出处 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例子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非江为诗乎?林君复‘疏暗’二字,竟成千古名句,所云一字之师,与活剥生吞者有别也。清·王士禛《五
狼吞虎噬 拼音 láng tūn hǔ shì 注音 ㄌㄤˊ ㄊㄨㄣ ㄏㄨˇ ㄕˋ 解释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出处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例子 自此以入,司牧之官,必能扫除一切苛政……去害马以驯良,泯雀角鼠牙之衅,绝狼吞虎噬之端,不惊不扰,民得宽然,各尽地方。《花月痕》第五十回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狼吞虎噬是贬义词
吞言咽理 拼音 tūn yán yān lǐ 注音 ㄊㄨㄣ 一ㄢˊ 一ㄢ ㄌ一ˇ 解释 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出处 《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感情 吞言咽理是中性词。
吞刀刮肠 拼音 tūn dāo guā cháng 注音 ㄊㄨㄣ ㄉㄠ ㄍㄨㄚ ㄔㄤˊ 解释 比喻决心改过自新。 出处 《南史 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吞刀刮肠是褒义词。 繁体 吞刀刮腸 近义 痛改前非
狼吞虎餐 拼音 láng tūn hǔ cān 注音 ㄌㄤˊ ㄊㄨㄣ ㄏㄨˇ ㄘㄢ 解释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3回:“他们把饭煮熟,菜烧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麦场上,狼吞虎餐的吃。”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狼吞虎餐是贬义词。 繁体 狼吞虎飱 近义 狼吞虎咽、狼吞虎噬
吞炭漆身 拼音 tūn tàn qī shēn 注音 ㄊㄨㄣ ㄊㄢˋ ㄑ一 ㄕㄣ 解释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出处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
浑抡吞枣 拼音 hún lún tūn zǎo 注音 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解释 见“浑沦吞枣”。 出处 元·耶律楚材《 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诗。”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感情 浑抡吞枣是贬义词。 繁体 渾掄吞棗 近义 囫囵吞枣、鹘仑吞枣、浑沦吞枣
屏气吞声 拼音 píng qì tūn shēng 注音 ㄆ一ㄥˊ ㄑ一ˋ ㄊㄨㄣ ㄕㄥ 解释 犹言忍气吞声。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 感情 屏气吞声是中性词。 繁体 屏氣吞聲 近义 忍气吞声 反义 忍无可忍
蚕食鲸吞 拼音 cán shí jīng tūn 注音 ㄘㄢˊ ㄕˊ ㄐ一ㄥ ㄊㄨㄣ 解释 食:吃;吞:整个儿咽下去。像蚕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来;或像鲸鱼吃食一样大口大口吞。比喻强国用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国领土。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例子 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刺,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回) 正音 “蚕”,不能
一蛇吞象 拼音 yī shé tūn xiàng 注音 一 ㄕㄜˊ ㄊㄨㄣ ㄒ一ㄤˋ 解释 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 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例子 对于那些想一蛇吞象的人应该制止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贪心不足。 感情 一蛇吞象是贬义词。 繁体 一虵吞象 近义 人心不足蛇吞象 反义 知足常乐
气忍声吞 拼音 qì rěn shēng tūn 注音 ㄑ一ˋ ㄖㄣˇ ㄕㄥ ㄊㄨㄣ 解释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例子 受了委屈,他也只能气忍声吞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 感情 气忍声吞是贬义词。 繁体 氣忍聲吞 近义 忍气吞声 英语 swallow one's pride(swallow one's leek) 法语 avaler des couleuvres
气吞山河 拼音 qì tūn shān hé 注音 ㄑ一ˋ ㄊㄨㄣ ㄕㄢ ㄏㄜˊ 解释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例子 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息,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正音 “山”,不能读作“sān”。 辨形 “气”,不能写作“汽”。 辨析 气吞山河和“气壮山河”都有“气势盛大”的意思;但气吞山河偏重在
网漏吞舟 拼音 wǎng lòu tūn zhōu 注音 ㄨㄤˇ ㄌㄡˋ ㄊㄨㄣ ㄓㄡ 解释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例子 明·刘若愚《 自序》:“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 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网漏吞舟是贬义词。 繁体 網漏吞舟 英语 (of laws) too mild (to punish c
鲸吞虎据 拼音 jīng tūn hǔ jù 注音 ㄐ一ㄥ ㄊㄨㄣ ㄏㄨˇ ㄐㄨˋ 解释 鲸吞:像鲸一样吞食;据:盘踞。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 出处 《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鲸吞虎据是贬义词。 繁体 鯨吞虎據 近义 鲸吞虎噬
饿虎吞羊 拼音 è hǔ tūn yáng 注音 ㄜˋ ㄏㄨˇ ㄊㄨㄣ 一ㄤˊ 解释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 《清平山堂话本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如饿虎吞羊。” 例子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6卷:“一个身逢绝色,犹如饿虎吞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迅速凶猛贪婪。 感情 饿虎吞羊是贬义词。 繁体 餓虎吞羊 近义 饿虎扑食 英语 The hungry tiger pounces on the sheep.
吞风饮雨 拼音 tūn fēng yǐn yǔ 注音 ㄊㄨㄣ ㄈㄥ 一ㄣˇ ㄩˇ 解释 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出处 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国课,去年职开征之始,昼夜焦蒿,吞风饮雨,仅得免于参罚。”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 感情 吞风饮雨是中性词。 繁体 吞風飲雨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注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例子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辨形 “枣”,不能写作“束”。 辨析 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
吞声忍气 拼音 tūn shēng rěn qì 注音 ㄊㄨㄣ ㄕㄥ ㄖㄣˇ ㄑ一ˋ 解释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例子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吞声忍气是中性词。 繁体 吞聲忍氣 近义 忍声吞气 英语 eat humble
慢慢吞吞 拼音 màn màn tūn tūn 注音 ㄇㄢˋ ㄇㄢˋ ㄊㄨㄣ ㄊㄨㄣ 解释 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 出处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例子 余华《活着》:“我不再说什么,看着她慢慢吞吞往城里走。”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做事等。 感情 慢慢吞吞是中性词。 反义 雷厉风行 英语 irritatingly slow(exasperatingly slow) 俄语 медлительный(медленный)
啮雪吞毡 拼音 niè xuě tūn zhān 注音 ㄋ一ㄝˋ ㄒㄩㄝˇ ㄊㄨㄣ ㄓㄢ 解释 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事见《汉书·苏建传》。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 出处 明 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十一出:“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 例子 [李清]想道古人啮雪吞毡,尚且救了性命;这里无雪无毡,只有烂泥在手中,便去抓一把来咽下。《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去门
气吞河山 拼音 qì tūn hé shān 注音 ㄑ一ˋ ㄊㄨㄣ ㄏㄜˊ ㄕㄢ 解释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 感情 气吞河山是中性词。 繁体 氣吞河山 近义 气吞山河 英语 be full of daring
声吞气忍 拼音 shēng tūn qì rěn 注音 ㄕㄥ ㄊㄨㄣ ㄑ一ˋ ㄖㄣˇ 解释 吞:咽下。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 出处 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用法 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不敢出声抗争。 感情 声吞气忍是贬义词。 繁体 聲吞氣忍 近义 忍气吞声 反义 忍无可忍 英语 pocket an insult(hold back one's anger and say nothing)
吞云吐雾 拼音 tūn yún tǔ wù 注音 ㄊㄨㄣ ㄩㄣˊ ㄊㄨˇ ㄨˋ 解释 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烟。 出处 《梁书 沈约传》:“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例子 但我们现在只听说许多人躺着吞云吐雾,却很少见有人象外国水兵似的满街发酒疯。(鲁迅《南腔北调集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 大烟鬼吸鸦片 感情 吞云吐雾是中性词。 繁体 吞雲吐霧 英语 blow a cloud(smoke opium or cigar)
蛇欲吞象 拼音 shé yù tūn xiàng 注音 ㄕㄜˊ ㄩˋ ㄊㄨㄣ ㄒ一ㄤˋ 解释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例子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贪图不足,谓之蛇欲吞象。”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蛇欲吞象是贬义词。 繁体 虵慾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