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罕至 |
拼音 rén jì hǎn zhì 注音 ㄖㄣˊ ㄐ一ˋ ㄏㄢˇ ㄓˋ 解释 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出处 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例子 冯牧《瀑布之歌》:“它们所以不被人知,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人迹罕至、交通阻隔的地方。” 正音 “迹”,不能读作“jī”。 辨形 “至”,不能写作“志”。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人迹罕至是贬义词。 繁体 |
消声灭迹 |
拼音 xiāo shēng miè jì 注音 ㄒ一ㄠ ㄕㄥ ㄇ一ㄝˋ ㄐ一ˋ 解释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消声灭迹是中性词。 繁体 消聲滅跡 近义 消声匿迹、消声匿影、声销迹灭 英语 keep out of the way |
弢迹匿光 |
拼音 tāo jì nì guāng 注音 ㄊㄠ ㄐ一ˋ ㄋ一ˋ ㄍㄨㄤ 解释 弢:同“韬”。隐藏行迹与光彩。 出处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彭越观时,弢迹匿光,人具尔瞻。”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不出风头。 感情 弢迹匿光是中性词。 繁体 弢跡匿光 近义 韬光养晦 |
浪迹萍踪 |
拼音 làng jì píng zōng 注音 ㄌㄤˋ ㄐ一ˋ ㄆ一ㄥˊ ㄗㄨㄥ 解释 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出处 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例子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四回:“你我回到原籍,野鹤闲云,浪迹萍踪,游山玩水。”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感情 浪迹萍踪是中性词。 繁体 浪跡萍蹤 近义 萍踪浪迹、浪迹浮踪 英语 be a restless fellow like a drifting water plant |
晦迹韬光 |
拼音 huì jì tāo guāng 注音 ㄏㄨㄟˋ ㄐ一ˋ ㄊㄠ ㄍㄨㄤ 解释 晦、韬:隐藏;迹:踪迹;光:指才华。指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不使外露。 出处 元 王仲元《江儿水 叹世》:“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 例子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三章:“知他又抱了‘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之八字真言,收敛锋芒晦迹韬光。” 用法 作谓语;指隐藏才华。 感情 晦迹韬光是中性词。 繁体 晦跡韜光 近义 韬光晦迹 反义 锋芒毕露 英语 live in seclusion and h |
隐迹潜踪 |
拼音 yǐn jì qián zōng 注音 一ㄣˇ ㄐ一ˋ ㄑ一ㄢˊ ㄗㄨㄥ 解释 潜:深藏;踪:踪迹。隐藏自己的行踪。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例子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九回:“如此则易于破获,以免隐迹潜踪之患。”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 感情 隐迹潜踪是中性词。 近义 潜踪隐迹 |
潜形匿迹 |
拼音 qián xíng nì jì 注音 ㄑ一ㄢˊ ㄒ一ㄥˊ ㄋ一ˋ ㄐ一ˋ 解释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感情 潜形匿迹是中性词。 繁体 潛形匿跡 近义 潜形谲迹、潜形匿影 |
韬迹隐智 |
拼音 tāo jì yǐn zhì 注音 ㄊㄠ ㄐ一ˋ 一ㄣˇ ㄓˋ 解释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出处 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韬迹隐智是中性词。 繁体 韜跡隱智 近义 韬光灭迹 |
蛛丝马迹 |
拼音 zhū sī mǎ jì 注音 ㄓㄨ ㄙ ㄇㄚˇ ㄐ一ˋ 解释 蜘蛛丝;马蹄痕。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蛛丝:蜘蛛丝;马迹:马蹄印。 出处 唐 杨筠松《龙经 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例子 机敏的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线索。 正音 “迹”,不能读作“jī”。 辨形 “蛛”,不能写作“珠”;“迹”,不能写作“绩”。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缔 感情 蛛丝马迹是贬义词。 繁体 |
韬神晦迹 |
拼音 tāo shén huì jì 注音 ㄊㄠ ㄕㄣˊ ㄏㄨㄟˋ ㄐ一ˋ 解释 谓隐藏踪迹。 出处 《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冲天。”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韬神晦迹是中性词。 繁体 韜神晦跡 近义 韬声匿迹 英语 hide one's light and live in seclusion |
比肩叠迹 |
拼音 bǐ jiān dié jì 注音 ㄅ一ˇ ㄐ一ㄢ ㄉ一ㄝˊ ㄐ一ˋ 解释 比:并。肩并肩,足迹相叠。形容人多。 出处 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 感情 比肩叠迹是中性词。 繁体 比肩曡跡 近义 比肩叠踵 反义 人迹罕至、人烟稀少 |
匿迹隐形 |
拼音 nì jì yǐn xíng 注音 ㄋ一ˋ ㄐ一ˋ 一ㄣˇ ㄒ一ㄥˊ 解释 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例子 师徒们匿迹隐形,不知何日寻得取经人。明 杨志和《四游记 西游记 观音路降猴妖》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隐身。 感情 匿迹隐形是中性词。 繁体 匿跡隱形 近义 匿迹潜形 英语 hide from public notice |
踵迹相接 |
拼音 zhǒng jì xiāng jiē 注音 ㄓㄨㄥˇ ㄐ一ˋ ㄒ一ㄤ ㄐ一ㄝ 解释 同“踵趾相接”。 出处 清·昭梿《啸亭杂录·梁提督》:“自丛岚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迹相接,攀钉而上。”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多。 感情 踵迹相接是中性词。 繁体 踵跡相接 近义 踵趾相接 |
匿迹潜形 |
拼音 nì jì qián xíng 注音 ㄋ一ˋ ㄐ一ˋ ㄑ一ㄢˊ ㄒ一ㄥˊ 解释 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例子 明·徐复祚《江梨记·诛奸》:“欲又喜孜孜匿迹潜形出玉关。”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隐身。 感情 匿迹潜形是中性词。 繁体 匿跡潛形 近义 匿迹隐形、匿影藏形 反义 招摇过世 英语 hide from public notice |
避迹违心 |
拼音 bì jì wéi xīn 注音 ㄅ一ˋ ㄐ一ˋ ㄨㄟˊ ㄒ一ㄣ 解释 指违背本意而隐匿。 出处 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其为荆公与非荆公,亦难逃后世之公,某万不敢避迹违心,以负兄夙所教督之意。”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违心隐居。 感情 避迹违心是中性词。 繁体 避跡違心 |
含明隐迹 |
拼音 hán míng yǐn jì 注音 ㄏㄢˊ ㄇ一ㄥˊ 一ㄣˇ ㄐ一ˋ 解释 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 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妙哉隗生!含明隐迹而莫之闻,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感情 含明隐迹是中性词。 繁体 含明隱跡 近义 韬光匿迹 |
渺无人迹 |
拼音 miǎo wú rén jì 注音 ㄇ一ㄠˇ ㄨˊ ㄖㄣˊ ㄐ一ˋ 解释 很少看见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 出处 沙汀《淘金记》:“从大道上望去,却就像一座渺无人迹的黄土荒山。” 例子 田间是静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静悄悄的渺无人踪。王汶石《大木匠》 用法 作定语;形容空旷寂静。 感情 渺无人迹是中性词。 繁体 渺無人跡 近义 渺无人烟、渺无人踪 反义 人口稠密 |
骈肩叠迹 |
拼音 pián jiān dié jì 注音 ㄆ一ㄢˊ ㄐ一ㄢ ㄉ一ㄝˊ ㄐ一ˋ 解释 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 出处 清·刘大櫆《乞捐输以待周急引》:“京师为四方之会,万民之所聚处,仕宦宾旅,骈肩叠迹。”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拥挤。 感情 骈肩叠迹是中性词。 繁体 駢肩曡跡 近义 骈肩接迹、骈肩累迹 |
销声敛迹 |
拼音 xiāo shēng liǎn jì 注音 ㄒ一ㄠ ㄕㄥ ㄌ一ㄢˇ ㄐ一ˋ 解释 犹言销声匿迹。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例子 孙犁《贾平凹散文集序》:“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敛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 感情 销声敛迹是中性词。 繁体 銷聲斂跡 近义 销声匿迹 英语 crawl back into the woodwork(lie low) |
遁迹匿影 |
拼音 dùn jì nì yǐng 注音 ㄉㄨㄣˋ ㄐ一ˋ ㄋ一ˋ 一ㄥˇ 解释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出处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躲藏。 感情 遁迹匿影是中性词。 繁体 遯跡匿影 近义 藏形匿影、遁迹潜形 |
恶迹昭着 |
拼音 è jì zhāo zhe 注音 ㄜˋ ㄐ一ˋ ㄓㄠ ˙ㄓㄜ 解释 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出处 繁体 惡跡昭着 |
遁名匿迹 |
拼音 dùn míng nì jì 注音 ㄉㄨㄣˋ ㄇ一ㄥˊ ㄋ一ˋ ㄐ一ˋ 解释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出处 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例子 为了逃避责任,他竟然遁名匿迹了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隐姓埋名,不让人知道。 感情 遁名匿迹是中性词。 繁体 遯名匿跡 近义 隐姓埋名 |
劣迹昭著 |
拼音 liè jì zhāo zhù 注音 ㄌ一ㄝˋ ㄐ一ˋ ㄓㄠ ㄓㄨˋ 解释 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出处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对于国民党的旧工作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 例子 对于国民党的旧工作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坏事太多。 感情 劣迹昭著是贬 |
敛声匿迹 |
拼音 liǎn shēng nì jì 注音 ㄌ一ㄢˇ ㄕㄥ ㄋ一ˋ ㄐ一ˋ 解释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出处 《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用法 作谓语;指藏匿起来。 感情 敛声匿迹是中性词。 繁体 斂聲匿跡 |
遁身远迹 |
拼音 dùn shēn yuǎn jì 注音 ㄉㄨㄣˋ ㄕㄣ ㄩㄢˇ ㄐ一ˋ 解释 犹言避世隐居。 出处 宋·叶適《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绝处,慕王霸、梁鸿夫妇,赓《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迹以自娱佚。”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隐居。 感情 遁身远迹是中性词。 繁体 遯身遠跡 近义 遁名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