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炭字的成语大全

炭字的常见组词有:践冰履炭、生人涂炭、涂炭生民、雪里送炭、生民涂炭、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冰炭不同器、冰炭不同炉、冰炭不相容、坐于涂炭、雪中送炭、万民涂炭、握炭流汤、吞炭漆身、涂炭生灵、生灵涂炭、枘凿冰炭、漆身吞炭、民生涂炭、黎庶涂炭、踞炉炭上、炭、苍生涂炭、冰炭不投、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炭字相关信息

  • 拼音tàn
  • 部首
  • 总笔画9画
  • 统一码70AD
  • 五笔MDOU
  • 仓颉UKF
  • 郑码LLGU
  • 四角22809

炭tànㄊㄢˋ 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木~。~素。~

含炭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涂炭生灵 拼音 tú tàn shēng líng 注音 ㄊㄨˊ ㄊㄢˋ ㄕㄥ ㄌ一ㄥˊ 解释 涂:泥沼;炭:炭火;生灵: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尚书 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例子 若能顺时达变,可保宝贵,毋为涂炭生灵,自贻后悔。《元史 世祖纪五》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感情 涂炭生灵是贬义词。 繁体 涂炭生靈 近义 生灵
吞炭漆身 拼音 tūn tàn qī shēn 注音 ㄊㄨㄣ ㄊㄢˋ ㄑ一 ㄕㄣ 解释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出处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
坐于涂炭 拼音 zuò yú tú tàn 注音 ㄗㄨㄛˋ ㄩˊ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困境。 感情 坐于涂炭是中性词。 繁体 坐於塗炭 近义 水深火热
冰炭不相容 拼音 bīng tàn bù xiāng róng 注音 ㄅ一ㄥ ㄊㄢˋ ㄅㄨˋ ㄒ一ㄤ ㄖㄨㄥˊ 解释 冰:冰块;炭:炭火;容:接纳。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 出处 宋 陆游《寄题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诗:“君不见,牛奇章与李卫公,一生冰炭不相容。” 例子 有一派人说:革命和文学是冰炭不相容的,这两个东西根本不能并立。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形容对立的事物。 感情 冰炭不相容是中性词。 近义 冰炭不同器、水火不容 反义 和平共处 英语
雪里送炭 拼音 xuě lǐ sòng tàn 注音 ㄒㄩㄝˇ ㄌ一ˇ ㄙㄨㄥˋ ㄊㄢˋ 解释 见“雪中送炭”。 出处 唐·德行禅师《四字经·甲乙》:“雪里送炭。” 例子 《两兄弟》第一场:“雪里送炭真难得,合作社比爹娘亲。”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帮助及时。 感情 雪里送炭是中性词。 繁体 雪裏送炭 近义 雪中送炭 法语 secourir qn. dans le besoin
冰炭不同炉 拼音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 注音 ㄅ一ㄥ ㄊㄢˋ ㄅㄨˋ ㄊㄨㄥˊ ㄌㄨˊ 解释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出处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 例子 你深思虑,因何难共处?岂不闻冰炭不同炉。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种对立的事物。 感情 冰炭不同炉是中性词。 繁体 冰炭不同爐 近义 势不两立、冰炭不同器 反义 和平共处 英语 as incompatible as ice and hot coals
漆身吞炭 拼音 qī shēn tūn tàn 注音 ㄑ一 ㄕㄣ ㄊㄨㄣ ㄊㄢˋ 解释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例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4回:“今吾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漆身吞炭是中性词。
枘凿冰炭 拼音 ruì záo bīng tàn 注音 ㄖㄨㄟˋ ㄗㄠˊ ㄅ一ㄥ ㄊㄢˋ 解释 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兼容。参见“枘凿方圆”。 出处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 顾欢论道佛二家》:“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无二法……惟与吾儒,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枘凿冰炭是中性词。 繁体 枘鑿冰炭
苍生涂炭 拼音 cāng shēng tú tàn 注音 ㄘㄤ ㄕㄥ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3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例子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四章:“唉,苍生涂炭,至于此极!”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社会时局。 感情 苍生涂炭是贬义词。 繁体 蒼生涂炭 近义 生灵涂炭 反义 安居乐业 英语 the people are plunged into an abyss
握炭流汤 拼音 wò tàn liú tāng 注音 ㄨㄛˋ ㄊㄢˋ ㄌ一ㄡˊ ㄊㄤ 解释 握炽炭,蹈沸汤。喻不畏危难,敢于用命。 出处 《文选·陆倕 》:“流汤之党,握炭之徒,守似藩篱,战国枯朽。” 例子 《六韬》:“纣之卒,握炭流汤者十八人。” 用法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握炭流汤是中性词。 繁体 握炭流湯
生人涂炭 拼音 shēng rén tú tàn 注音 ㄕㄥ ㄖㄣˊ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北周·庾信《伤心赋》:“在昔金陵,天下丧乱,王室版荡,生人涂炭。”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感情 生人涂炭是贬义词。 近义 民生涂炭、生民涂炭、涂炭生民 反义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英语 The people are plunged into an abyss of misery.
生灵涂炭 拼音 shēng líng tú tàn 注音 ㄕㄥ ㄌ一ㄥˊ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生灵:生民;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例子 旧中国,新旧军阀连年混战,弄得国无宁日,大地萧条,生灵涂炭。 正音 “涂”,不能读作“yú”。 辨形 “涂”,不能写作“图”。 辨析 生灵涂炭和“水深火热”都可形容“人民受苦受难”;但生灵涂炭强调的是多数;即“生灵
涂炭生民 拼音 tú tàn shēng mín 注音 ㄊㄨˊ ㄊㄢˋ ㄕㄥ ㄇ一ㄣˊ 解释 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明·沈采《千金记·登拜》:“狂秦暴虐,涂炭生民。” 例子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叔宝无道,涂炭生民。天兵南征,势同压卵。”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感情 涂炭生民是贬义词。 近义 生灵涂炭、民生涂炭、涂炭生灵 反义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英语 People are greatly afflicted.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拼音 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注音 ㄅ一ㄥ ㄊㄢˋ ㄅㄨˋ 一ㄢˊ,ㄌㄥˇ ㄖㄜˋ ㄗˋ ㄇ一ㄥˊ 解释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出处 《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感情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是中性词。 繁体 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冰炭不投 拼音 bīng tàn bù tóu 注音 ㄅ一ㄥ ㄊㄢˋ ㄅㄨˋ ㄊㄡˊ 解释 投:投合。比喻彼此合不来。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今日见面,原想得一知己,岂知谈了半天,竟有些冰炭不投。” 例子 今日见面,原想得一知己,岂知谈了半天,竟有些冰炭不投。(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彼此不相容。 感情 冰炭不投是中性词。 近义 冰炭不同器 反义 水乳交融 英语 as opposite as ice and charcoal
黎庶涂炭 拼音 lí shù tú tàn 注音 ㄌ一ˊ ㄕㄨˋ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形容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出处 《晋书 刘元海载记》:“黎庶涂炭,靡所控告。” 用法 作宾语;指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感情 黎庶涂炭是中性词。 繁体 黎庻涂炭 近义 生灵涂炭
冰炭不同器 拼音 bīng tàn bù tóng qì 注音 ㄅ一ㄥ ㄊㄢˋ ㄅㄨˋ ㄊㄨㄥˊ ㄑ一ˋ 解释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例子 岂不闻冰炭不同器,也似咱愚不并居。(《元曲选 渔樵记》一折)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形容两种对立的事物。 感情 冰炭不同器是中性词。 近义 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反义 和平共处、和睦相处 英语
民生涂炭 拼音 mín shēng tú tàn 注音 ㄇ一ㄣˊ ㄕㄥ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尚书 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例子 不修德政,暴戾顽狠,诸侯多叛,至于禽鸟走兽不安,民生涂炭。元 郑德辉《伊川耕莘》楔子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感情 民生涂炭是贬义词。 繁体 民生塗炭 近义
雪中送炭 拼音 xuě zhōng sòng tàn 注音 ㄒㄩㄝˇ ㄓㄨㄥ ㄙㄨㄥˋ ㄊㄢˋ 解释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处 宋 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例子 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正音 “送”,不能读作“shòng”。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最及时的帮助 感情 雪中送炭是褒
万民涂炭 拼音 wàn mín tú tàn 注音 ㄨㄢˋ ㄇ一ㄣˊ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例子 其时四野萧条,万民涂炭。(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四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民不聊生。 感情 万民涂炭是贬义词。 繁体 萬民涂炭 近义 生灵涂炭 英语 plunge the people into misery and suffering(people in great affliction)
踞炉炭上 拼音 jù lú tàn shàng 注音 ㄐㄨˋ ㄌㄨˊ ㄊㄢˋ ㄕㄤˋ 解释 踞:蹲、坐。蹲在炉子的炭火之上。形容处境险恶,不堪忍受。 出处 《晋书·宣帝纪》:“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等。 感情 踞炉炭上是贬义词。 繁体 踞爐炭上
践冰履炭 拼音 jiàn bīng lǚ tàn 注音 ㄐ一ㄢˋ ㄅ一ㄥ ㄌㄩˇ ㄊㄢˋ 解释 践:踩;履:踏。踩冰踏炭。形容寒热同感,休戚与共。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关系密切。 感情 践冰履炭是中性词。 繁体 踐冰履炭
生民涂炭 拼音 shēng mín tú tàn 注音 ㄕㄥ ㄇ一ㄣˊ ㄊㄨˊ ㄊㄢˋ 解释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例子 这个艳传,那个步韵,比对于华屋丘墟,生民涂炭之惨的大事情还起劲。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四》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社会时局。 感情 生民涂炭是中性词。 繁体 生民塗炭 近义 生灵涂炭、民生